這一日,安國公府後宅的氣氛歡天喜地,夫人們收到了丈夫兒子平安的訊息,孩子們開開心心地拆禮,大家心都很好。
而外書房的安國公,則對著另外幾封書信沉不語。那也是勞軍欽差捎回來的邊關來信,是穆家的幾位爺寫給安國公的。
一同捎回來的,還有穆家二老爺穆承芳關於邊關軍務的奏疏。原本這份奏疏應由勞軍欽差轉奏代承,但卻出現在了安國公的書桌上。
聖上派去勞軍的欽差是兵部的人,位不高,隻是個正六品的主事,中秋前奉詔去北境勞軍。奉詔勞軍其實是個辛苦活,一來一回得一個多月,兵部的幾位主自然不願意這份累,因此推舉了年輕的職方主事去跑這一趟。
這位年輕的職方主事科舉出,三十歲左右,算是年輕有為,補了兵部的缺隻有九個月而已,但是個認真做事的人,上也沒有老油子的那些圓世故的習氣。
此時這位姓蔣的職方主事,正一青布長衫的便,坐在安國公外書房,麵前擺著的正是穆承芳的奏疏。
「國公爺,」蔣主事的表很慎重:「卑職回京前,穆經略特意代過,將奏疏由您轉呈聖上,邊關況穆經略和幾位穆將軍在給您的信裡都寫得清楚,卑職不再累述。」
「蔣大人辛苦,」安國公微笑著朝蔣主事微微點頭:「還勞煩您親自走一趟。」
穆經略使讓蔣主事將奏疏給安國公轉呈的確有些不合規矩,但穆氏一族聖上寵信,安國公又在北境邊關戍守多年,讓安國公轉呈奏疏,卻也合理,至聖上有問,安國公回奏,肯定比隻在北境呆了一個多月的文蔣主事要明白多了。
安國公私下裡與朝臣往,這件事滿朝文武都知道,蔣主事自然也與安國公沒什麼私下往。論理,他回京後將奏疏帶給安國公即可,沒必要在國公府多留,但稀奇的是,這位蔣主事在椅子上坐得穩穩的,半點告辭的意思都沒有。
不僅沒有告辭的意思,蔣主事還出手指了指他另外帶來的一疊書信,開口說道:「國公爺,您不妨先讀一讀穆經略和兩位穆將軍的書信,等您讀過信,卑職還有事請教。」
安國公有些意外地看了蔣主事一眼,似乎沒想到他會這樣說。不過安國公雖然意外,但也沒多說什麼,反而依照蔣主事的建議,先拆了弟弟們送來的書信,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
蔣主事一臉嚴肅地模樣,很有耐心地等著安國公將邊關來的書信,還有穆承芳的奏疏都看過一遍之後,才開口:「國公爺,您知道,承蒙皇上看中,點了卑職為欽差,前往北境邊關勞軍,明日卑職要上朝回差事。」
「蔣大人辛苦。」安國公笑瞇瞇的說了一句客氣話,並沒有主問起蔣主事到底有什麼事。
「這是卑職提前寫好的奏疏,」蔣主事從自己的懷裡掏出一份奏疏來,遞給安國公:「請國公爺過目。」
安國公頓時一愣,接著連連擺手。開玩笑,蔣主事是欽差,奉旨勞軍回來之後,自然是要給皇上上疏說明邊關況,這奏疏是欽差寫給皇上的,他憑什麼看。
「蔣大人,」安國公皺起眉,語氣有些生:「您的奏疏是給聖上的,除了聖上以外,誰也沒資格看,這事您心裡清楚,眼下您拿給我算怎回事?我穆家對聖上從無二心,您在奏疏裡寫什麼,全由蔣大人您自己做主,我穆家問心無愧,也並不關心您的奏疏中到底寫了什麼。」
「國公爺誤會了。」蔣主事一臉認真地搖搖頭:「北境邊關由穆氏將軍鎮守,邊關況國公爺您自是心中有數,卑職隻是依照慣例奉旨節前巡邊,依照聖命勞軍而已,卑職回京,關於邊關的況自然也是據實呈報。正如國公爺所說,穆氏將軍忠公國,邊關安穩,卑職的奏疏自然也是要如此呈報。」
「隻是國公爺,」蔣主事十分慎重地將他自己寫的奏疏在安國公麵前攤開:「卑職在邊關時,穆經略向卑職提起戎狄十九部的況,這些想必在穆經略捎回的信中也提過了。卑職以為,穆經略的憂慮十分有道理,這兩年雖然風調雨順,邊關戰事安穩,是好事。但年景好,戎狄幾個大部族休養生息,人口增長極快,若是任由戎狄如此發展下去,難保不會釀大禍。」
「承芳在奏疏中寫的明白,」安國公眉頭微蹙:「先將承芳的奏疏承上去,看上意決斷吧。蔣大人到底想說什麼,直說無妨。」
「國公爺,」蔣主事坐的直直的,十分謹慎地開口:「穆經略的奏疏您也看了,穆經略建議皇上向北境增兵,皇上怕是很難答應。穆經略大約也是想到了,才請卑職將奏疏轉您,由您承奏。然而恕卑職直言,增兵一事,隻怕國公爺您親自上奏,皇上也是不會輕易答應的,不僅皇上不會答應,恐怕幾位相爺也不同意,戶部和吏部的堂怕是也會上疏反對。」
安國公沉默了。蔣主事說的是實話,北境常年不太平,眼下大周的軍費負擔已經很重,皇上恐怕輕易不會同意增兵。
「國公爺,」蔣主事將自己的奏疏向安國公方向推了推:「可是穆經略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戎狄眼下雖然看起來還算安分,但幾個大部族發展過快,我們不可不防患於未然。雖然聖上不可能輕易同意增兵,但卑職與穆經略想法一致,並不想輕易放棄。卑職這個欽差位雖低,但也想為邊關兵事盡一份心力,因此卑職明日的奏疏該怎麼上,還要請國公爺指點。」
這一日,安國公府後宅的氣氛歡天喜地,夫人們收到了丈夫兒子平安的訊息,孩子們開開心心地拆禮,大家心都很好。
而外書房的安國公,則對著另外幾封書信沉不語。那也是勞軍欽差捎回來的邊關來信,是穆家的幾位爺寫給安國公的。
一同捎回來的,還有穆家二老爺穆承芳關於邊關軍務的奏疏。原本這份奏疏應由勞軍欽差轉奏代承,但卻出現在了安國公的書桌上。
聖上派去勞軍的欽差是兵部的人,位不高,隻是個正六品的主事,中秋前奉詔去北境勞軍。奉詔勞軍其實是個辛苦活,一來一回得一個多月,兵部的幾位主自然不願意這份累,因此推舉了年輕的職方主事去跑這一趟。
這位年輕的職方主事科舉出,三十歲左右,算是年輕有為,補了兵部的缺隻有九個月而已,但是個認真做事的人,上也沒有老油子的那些圓世故的習氣。
此時這位姓蔣的職方主事,正一青布長衫的便,坐在安國公外書房,麵前擺著的正是穆承芳的奏疏。
「國公爺,」蔣主事的表很慎重:「卑職回京前,穆經略特意代過,將奏疏由您轉呈聖上,邊關況穆經略和幾位穆將軍在給您的信裡都寫得清楚,卑職不再累述。」
「蔣大人辛苦,」安國公微笑著朝蔣主事微微點頭:「還勞煩您親自走一趟。」
穆經略使讓蔣主事將奏疏給安國公轉呈的確有些不合規矩,但穆氏一族聖上寵信,安國公又在北境邊關戍守多年,讓安國公轉呈奏疏,卻也合理,至聖上有問,安國公回奏,肯定比隻在北境呆了一個多月的文蔣主事要明白多了。
安國公私下裡與朝臣往,這件事滿朝文武都知道,蔣主事自然也與安國公沒什麼私下往。論理,他回京後將奏疏帶給安國公即可,沒必要在國公府多留,但稀奇的是,這位蔣主事在椅子上坐得穩穩的,半點告辭的意思都沒有。
不僅沒有告辭的意思,蔣主事還出手指了指他另外帶來的一疊書信,開口說道:「國公爺,您不妨先讀一讀穆經略和兩位穆將軍的書信,等您讀過信,卑職還有事請教。」
安國公有些意外地看了蔣主事一眼,似乎沒想到他會這樣說。不過安國公雖然意外,但也沒多說什麼,反而依照蔣主事的建議,先拆了弟弟們送來的書信,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
蔣主事一臉嚴肅地模樣,很有耐心地等著安國公將邊關來的書信,還有穆承芳的奏疏都看過一遍之後,才開口:「國公爺,您知道,承蒙皇上看中,點了卑職為欽差,前往北境邊關勞軍,明日卑職要上朝回差事。」
「蔣大人辛苦。」安國公笑瞇瞇的說了一句客氣話,並沒有主問起蔣主事到底有什麼事。
「這是卑職提前寫好的奏疏,」蔣主事從自己的懷裡掏出一份奏疏來,遞給安國公:「請國公爺過目。」
安國公頓時一愣,接著連連擺手。開玩笑,蔣主事是欽差,奉旨勞軍回來之後,自然是要給皇上上疏說明邊關況,這奏疏是欽差寫給皇上的,他憑什麼看。
「蔣大人,」安國公皺起眉,語氣有些生:「您的奏疏是給聖上的,除了聖上以外,誰也沒資格看,這事您心裡清楚,眼下您拿給我算怎回事?我穆家對聖上從無二心,您在奏疏裡寫什麼,全由蔣大人您自己做主,我穆家問心無愧,也並不關心您的奏疏中到底寫了什麼。」
「國公爺誤會了。」蔣主事一臉認真地搖搖頭:「北境邊關由穆氏將軍鎮守,邊關況國公爺您自是心中有數,卑職隻是依照慣例奉旨節前巡邊,依照聖命勞軍而已,卑職回京,關於邊關的況自然也是據實呈報。正如國公爺所說,穆氏將軍忠公國,邊關安穩,卑職的奏疏自然也是要如此呈報。」
「隻是國公爺,」蔣主事十分慎重地將他自己寫的奏疏在安國公麵前攤開:「卑職在邊關時,穆經略向卑職提起戎狄十九部的況,這些想必在穆經略捎回的信中也提過了。卑職以為,穆經略的憂慮十分有道理,這兩年雖然風調雨順,邊關戰事安穩,是好事。但年景好,戎狄幾個大部族休養生息,人口增長極快,若是任由戎狄如此發展下去,難保不會釀大禍。」
「承芳在奏疏中寫的明白,」安國公眉頭微蹙:「先將承芳的奏疏承上去,看上意決斷吧。蔣大人到底想說什麼,直說無妨。」
「國公爺,」蔣主事坐的直直的,十分謹慎地開口:「穆經略的奏疏您也看了,穆經略建議皇上向北境增兵,皇上怕是很難答應。穆經略大約也是想到了,才請卑職將奏疏轉您,由您承奏。然而恕卑職直言,增兵一事,隻怕國公爺您親自上奏,皇上也是不會輕易答應的,不僅皇上不會答應,恐怕幾位相爺也不同意,戶部和吏部的堂怕是也會上疏反對。」
安國公沉默了。蔣主事說的是實話,北境常年不太平,眼下大周的軍費負擔已經很重,皇上恐怕輕易不會同意增兵。
「國公爺,」蔣主事將自己的奏疏向安國公方向推了推:「可是穆經略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戎狄眼下雖然看起來還算安分,但幾個大部族發展過快,我們不可不防患於未然。雖然聖上不可能輕易同意增兵,但卑職與穆經略想法一致,並不想輕易放棄。卑職這個欽差位雖低,但也想為邊關兵事盡一份心力,因此卑職明日的奏疏該怎麼上,還要請國公爺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