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10章 歲月之遠,自有後來
「洪君琰你口噴人!」 𝒮𝒯𝒪𝟝𝟝.𝒞𝒪𝑀
為明倫書院的院長,宋國在觀河臺的最高代表,慎希元雖然被燕春回驚得六神無主,卻不可能在這時候還沉默。
燕春回替名辰燕尋,奪宋國氣運,宋國雖有不察之責,卻也是害者。
但宋皇若是被定為平等國神俠,於大宋則是傾覆之禍!
他在臺下跳起來,指著洪君琰的鼻子破口大罵:「你與人魔同流合污,天下所見,若非姜君果毅,何能懲其罪?今燕春回決道而死,你掉個頭就要把自己甩得一乾二淨,將髒水潑到我國頭上嗎?你找錯人了!凍昏了頭的老東西!老子們不怕你!」
說不怕是假的,但姓洪的都要他毀家覆國了,還能如何!他慎希元死前指著黎皇罵一通,也算可以名垂青史,為國壯烈,是大宋名士了!;
洪君琰就算是要撒潑罵街,那也是蹭著霸國天子們,不可能放下段找慎希元。因而聽如未聞,只是看著姜,面不改:「敢問姜真君,在燕春回飛劍決道前,今世有誰最不想看到他安安穩穩的超?」
他也不需要姜配合,自答道:「已經站出來的,一個是姜真君你,一個是劇匱劇真君。」
「還有一個沒有站出來,或者並不在在臺前的……是平等國。」
他的旒珠輕輕搖,而聲似寒川,令人驚醒:「這些人費盡心機,邀請不就轉脅迫,引於燕春回,不是為了看他跟檯面上的諸位媾和,搖一變,為掃平等國的先鋒的!」
慎希元還在那裡跳腳大罵,歷數洪君琰從道歷初啟之年,一直到今日的齷齪種種。
洪君琰全然當做配樂了,雲淡風輕:「燕春回是何等樣人?他或者不擇手段,或者有時癡呆,但絕非蠢貨。他知道什麼不得。所以即便跟平等國有合作,也都浮於表面,不會真正合於道途。」;
這既是替燕春回解釋,也是替他自己。
他頓了頓,使聽者充分理解,然後道:「朕不否認,燕春回找上門來,說他願以超之飛劍,為人族盪孽海、平神霄時,朕沒有反對。」
接著便話鋒一轉:「但宋皇顯然才是他更信任的人,他把自己的魔胎,養在了宋國,而非雪原。他跟宋皇的合作是更深的!」
他看向旁邊的魏玄徹:「宋魏鄰也!宋皇的才能魏皇應當知曉,他可不是酒囊飯袋吧?」
這個問題顯然不會有別的答案。
趙弘意若是酒囊飯袋,那麼曾經宋魏並駕齊驅那麼多年……是怎麼做到的呢?
魏玄徹語氣平淡,顯得很客觀:「宋皇寬仁明睿,有宋一朝,居廟堂者無出其右。」
「就是這樣一位宋皇!燕春回寄予厚的宋皇。才重德昭之君,聽說他號『德天子』,朕還知道有位『懷德真人』。儒道兩家不愧顯學,在敕號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洪君琰似笑非笑地說到這裡,陡然冷下來:「同樣作為盟友,朕在臺上為燕春回擔風雪,與之合作更為的宋皇,又在做什麼?」
「讓辰氏滿門皆空,讓孤零零一個辰巳午來到了觀河臺,將燕春回的危險,置於臺上!迫使這一戰不得不發生!」
「朕怎麼看,怎麼覺得這是故意!」
他看向姜:「姜真君如何看呢?」
他這話像是說宋皇沒有保護好辰家,也像是說辰家就是宋皇所滅。聰明人自然知道他的表達。
但更關鍵的問題是……
洪君琰提出了一個宋皇就是神俠的猜疑,提供了很大的疑點,但並沒有決定的證據,能夠證明宋皇就是神俠。
倘若宋皇確定了神俠的份,那還好辦一些。楚、魏兵臨城下便是,西秦中景也有機會分一杯羹,亦或是書山行及時,也就提前「禪讓」了。;
恰恰是有這麼大的疑點,卻又沒有確鑿證據,你鎮河真君去不去管,要不要問呢?
宋皇有可能是神俠,神俠有可能牽扯衛郡之屠。
若是連這都不問,那「肆意為惡者,不可走在白日之下」,莫非空談?
可若是今天你連宋皇都敢管。宋國已是霸國之下數得著的強國。
那有朝一日事涉霸國,你是不是也要管?
你姜的手,得好長!
過界的手是會被斬掉的。
並非決道勝利就萬事大吉,立碑立言是另一場道爭。
所以燕春回那時說「君之道猶高遠!」
對於這一點,姜自己也是清醒的,所以他有「三論生死」之言。
洪君琰只是把問題撕開來,讓現實更清晰。是沒法再聊了,但可以聊合作——你要實現你的理想,黎國或者可以是沃土。你需不需要黎皇的幫助呢?;
無論是燕春回的無所不用其極,還是姜的「肆意為惡者,不可以走在白日之下」,對洪君琰這樣的君王來說,其實沒有區別。
他並不在乎善惡的定義,只在乎功的可能。
「吾皇仁德,豈容你在這裡污衊!」慎希元氣得手抖,指頭出殘影:「我大宋社稷正統,傳承有序,我皇是正朔德天子!他怎麼可能是神俠,宋國又如何會牽扯平等國?!」
「按理來說,國家制里的君王,不可能是國家制最大的反對者。」
洪君琰慢吞吞地道:「但平等國的首領,有沒有可能並不真的反對國家制呢?」
「而是以反對國家制為名,先反對那些在他之上的國家和君王!」
「六大霸國若除名,黎、魏必爭,盛國難逃關注,日漸名衰的宋國可不就穎而出?」;
「作為平等國的首領,在天下定鼎之時,回過頭來掃滅平等國,也比其它霸國要方便得多。」
他的食指在扶手上輕輕叩響:「宋皇垂拱多年,在時間上也更從容嘛!」
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個思路!
為一國天子,以局平等國,確然非常危險,也非堂皇正道。但也收益之高,清晰可見!
很多在國家層面不方便推的事,都可以通過平等國來做。還可以左右平等國的方向,將之對本國的損害降到最低。
「不,不是這樣的……」辰巳午自被帶到觀河臺來,指證燕春回後,就再未言語。
此時悲愴出聲:「我朝國君——」
「辰巳午,你是個可憐人!」洪君琰打斷了他。
「這世界,惡人可以顛倒黑白,人可以文過飾非,蠢人可以不管不顧……」;
他的聲音並不嚴厲,可異常殘酷:「就是沒有可憐人說話的份。」
「什麼時候想明白了這一點,你可以選擇來黎國。若是永遠想不明白,就永遠可憐下去。」
辰巳午沉默了。
世人都說他是端方君子,但洪君琰說他是一個可憐人。
他明白到了現在這個時候,以他的份和立場,在觀河臺上說任何話都沒有意義。不會讓宋皇失去嫌疑,也不會讓宋皇更有嫌疑。
姜道:「黎皇的猜測並非無由,至於為何會是辰巳午孤零零來臺上……我想三刑宮會查清楚。」
洪君琰毫不客氣:「如果宋皇沒有問題,那朕就要懷疑吳宗師了!」
『略懂拳腳』的吳病已,面無表:「法無二門,我自當避嫌疑。」
他並不搬弄口角,反攻洪君琰,而是嚴格按照法的秩序,將自己也置於法的監察,這真是一個嚴格到苛刻的人,於人於己,皆是如此。;
吳病已要避嫌,公孫不害亦然如此,那這件事還是要落到姜上。
「姜君現在後悔了麼?」洪君琰看著姜:「你若不立這塊白日碑,不將其挪來觀河臺,找不找神俠,什麼時候找神俠,都是你的自由——現在你要說聲不管,很多人就要罵你了。」
洪君琰是一個隨時隨地能跟你推心置腹的人。哪怕前一刻他還跟你刀劍相向,這一刻你仍能覺到他的真誠。
你很容易覺得過往的一切都是誤會——倘若不是誤會了很多次。
「世間事就是這樣,你要做事,就別怪別人對你有要求。我理解,也接。」姜淡聲道:「燕春回之事,辰燕尋之名,黃河之會的確需要宋國的代——我將親往商丘。」
洪君琰悠然道:「姜君這樣一心求道的人,也在乎別人的看法嗎?」
;
姜道:「我在乎自己的事做得怎麼樣。」
「這塊碑立得很好,但早晚有一天上你管不了的事……此燕春回之所言,星漢非乘槎可上。」
洪君琰嘆息一聲:「朕不免為你傷。」
「閣下不必為我憂慮。山河之闊,魚龍不絕;歲月之遠,自有後來。」姜再次提劍,對暮扶搖點了一下頭,將府魁決之事予,便即轉,自往臺外去。
「天下知我道者,皆在我後。阻我道者,皆在我劍前。」
「人力有窮時。或有一日,白日碑裂,長相思折——但我會讓他們付出代價,至是多出一份對付我的代價。」
「不妨以乾天鏡相照,以為天下審視。姜某去去就回。」
就此躍空而走,自去商丘。
只留下平靜的話語,如游電經天,令得滿室生白。;
試以景國為例。
用小國天才養,可以!
但下一個制定用佑國天才養之計劃的人,需要掌控的不止是佑國高層,還需要拿出對付姜的辦法。
不妨用這份本,再掂量是否值得!
秦帝的聲音落下來,一語雙關:「提到你們景國了。」
中央天子只回以高渺一聲:「盪魔天君既然有此請——但啟乾天鏡,為他照去路。」
「說起來——」洪君琰坐在那裡,若有所思:「在朕的印象中,姜真君一直都是一個很有分寸的人,惜命惜福,明白進退。為何今日決道後,仍有這不惜死的樣子?」
「因為以前還有很多事沒有做完。因為以前就算是死了,也沒意義。」
看臺上的博侯,雙手攏住袖子,笑瞇瞇地接話:「現在沒人可以讓他死得沒意義了。」;
……
姜的商丘之行非常順利,從觀河臺直落大宋國都,沒有遇到半點阻礙——
倘若宋皇趙弘意不給面子,開啟護國大陣,國境鎖,他也很難說就這麼打進商丘去。
但趙弘意太給面子了,他不僅沒有開護國大陣對抗,還把皇宮都讓了出來,讓出整個商丘……其人不在宋國。
只有那位補宰相塗惟儉,苦地站在姜前:「姜真君!」
他的聲音十分恭切,腰也折了弓:「燕春回的事,確實是辰氏家主辰清川利慾薰心,與之合謀。刑察院正在整理相關卷宗,之後會奉於觀河臺,給天下代。賽事組該取消績就取消績,該止登臺就止登臺,對於宋國的任何賽事罰,宋國都接。此苦酒自釀,苦果自嘗也。」
他又拜:「而辰氏之厄,已查明是平等國手段,與吾皇戰的,正是神俠。他們為了迫燕春回顯於臺上,以生死之斗,奪天下注意,以其不軌……」;
他謹慎地提出懷疑:「盛國惜月園之戰虎頭蛇尾,是否本有大布局?」
姜將他攙住:「塗相說給天下代,但就拿出這些,恐怕很難代得過去。」
只此一句,便道:「國伐無道,兵臨城下;刑宮懲罪,明正典刑;書山誡惡,誅以三尺。」
「姜某隻非國也,不是法家之人,亦不掌儒家之教,只掌觀河臺上白日碑,問神俠之嫌疑……與君無傷,於宋無妨!」
他行了一禮:「還請告知,宋皇何在?」
兩人相對行禮,塗惟儉卻自覺刀割!
他長嘆一聲:「陛下去了書山,奉經祭祖!」
又懇切地解釋了一句:「此德教之事,吾皇往時也常親赴。」
「我相信宋皇非為避我。不過塗相說的往時……是二十年前嗎?」;
姜深深地看他一眼,而便轉:「卷宗送往觀河臺吧,黎國沈明世善治獄,想來會給你一個公正的回答。」
其人徒然留影,其劍仍在鞘中。
但塗惟儉弓在殿前,卻久久不起。
只有那單薄的影子,隨著日頭高升,也越折越薄。
宋皇趙弘意躲到了書山!
書山乃儒家聖地,天下書院共敬,天下儒生共尊。積累雄厚,強者如雲。僅擺在明面上的強者,就有當代封聖的「子先生」,還有禮孝二老,說不清數量的窮經老儒!
那麼在並無鐵證的況下,移鎮白日碑的盪魔天君,還要「問嫌疑」嗎?
觀河臺上所有人,都通過乾天鏡的鑒照,注視著那個按劍而行的人。
現世所有觀戰黃河之會者,也都因此以目追尋黃河主裁的背影……
他沒有回來。
他走上了書山。
謝書友「夜路撒泠」為本書盟主,是為赤心巡天第907盟!
;
第2710章 歲月之遠,自有後來
「洪君琰你口噴人!」 𝒮𝒯𝒪𝟝𝟝.𝒞𝒪𝑀
為明倫書院的院長,宋國在觀河臺的最高代表,慎希元雖然被燕春回驚得六神無主,卻不可能在這時候還沉默。
燕春回替名辰燕尋,奪宋國氣運,宋國雖有不察之責,卻也是害者。
但宋皇若是被定為平等國神俠,於大宋則是傾覆之禍!
他在臺下跳起來,指著洪君琰的鼻子破口大罵:「你與人魔同流合污,天下所見,若非姜君果毅,何能懲其罪?今燕春回決道而死,你掉個頭就要把自己甩得一乾二淨,將髒水潑到我國頭上嗎?你找錯人了!凍昏了頭的老東西!老子們不怕你!」
說不怕是假的,但姓洪的都要他毀家覆國了,還能如何!他慎希元死前指著黎皇罵一通,也算可以名垂青史,為國壯烈,是大宋名士了!;
洪君琰就算是要撒潑罵街,那也是蹭著霸國天子們,不可能放下段找慎希元。因而聽如未聞,只是看著姜,面不改:「敢問姜真君,在燕春回飛劍決道前,今世有誰最不想看到他安安穩穩的超?」
他也不需要姜配合,自答道:「已經站出來的,一個是姜真君你,一個是劇匱劇真君。」
「還有一個沒有站出來,或者並不在在臺前的……是平等國。」
他的旒珠輕輕搖,而聲似寒川,令人驚醒:「這些人費盡心機,邀請不就轉脅迫,引於燕春回,不是為了看他跟檯面上的諸位媾和,搖一變,為掃平等國的先鋒的!」
慎希元還在那裡跳腳大罵,歷數洪君琰從道歷初啟之年,一直到今日的齷齪種種。
洪君琰全然當做配樂了,雲淡風輕:「燕春回是何等樣人?他或者不擇手段,或者有時癡呆,但絕非蠢貨。他知道什麼不得。所以即便跟平等國有合作,也都浮於表面,不會真正合於道途。」;
這既是替燕春回解釋,也是替他自己。
他頓了頓,使聽者充分理解,然後道:「朕不否認,燕春回找上門來,說他願以超之飛劍,為人族盪孽海、平神霄時,朕沒有反對。」
接著便話鋒一轉:「但宋皇顯然才是他更信任的人,他把自己的魔胎,養在了宋國,而非雪原。他跟宋皇的合作是更深的!」
他看向旁邊的魏玄徹:「宋魏鄰也!宋皇的才能魏皇應當知曉,他可不是酒囊飯袋吧?」
這個問題顯然不會有別的答案。
趙弘意若是酒囊飯袋,那麼曾經宋魏並駕齊驅那麼多年……是怎麼做到的呢?
魏玄徹語氣平淡,顯得很客觀:「宋皇寬仁明睿,有宋一朝,居廟堂者無出其右。」
「就是這樣一位宋皇!燕春回寄予厚的宋皇。才重德昭之君,聽說他號『德天子』,朕還知道有位『懷德真人』。儒道兩家不愧顯學,在敕號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洪君琰似笑非笑地說到這裡,陡然冷下來:「同樣作為盟友,朕在臺上為燕春回擔風雪,與之合作更為的宋皇,又在做什麼?」
「讓辰氏滿門皆空,讓孤零零一個辰巳午來到了觀河臺,將燕春回的危險,置於臺上!迫使這一戰不得不發生!」
「朕怎麼看,怎麼覺得這是故意!」
他看向姜:「姜真君如何看呢?」
他這話像是說宋皇沒有保護好辰家,也像是說辰家就是宋皇所滅。聰明人自然知道他的表達。
但更關鍵的問題是……
洪君琰提出了一個宋皇就是神俠的猜疑,提供了很大的疑點,但並沒有決定的證據,能夠證明宋皇就是神俠。
倘若宋皇確定了神俠的份,那還好辦一些。楚、魏兵臨城下便是,西秦中景也有機會分一杯羹,亦或是書山行及時,也就提前「禪讓」了。;
恰恰是有這麼大的疑點,卻又沒有確鑿證據,你鎮河真君去不去管,要不要問呢?
宋皇有可能是神俠,神俠有可能牽扯衛郡之屠。
若是連這都不問,那「肆意為惡者,不可走在白日之下」,莫非空談?
可若是今天你連宋皇都敢管。宋國已是霸國之下數得著的強國。
那有朝一日事涉霸國,你是不是也要管?
你姜的手,得好長!
過界的手是會被斬掉的。
並非決道勝利就萬事大吉,立碑立言是另一場道爭。
所以燕春回那時說「君之道猶高遠!」
對於這一點,姜自己也是清醒的,所以他有「三論生死」之言。
洪君琰只是把問題撕開來,讓現實更清晰。是沒法再聊了,但可以聊合作——你要實現你的理想,黎國或者可以是沃土。你需不需要黎皇的幫助呢?;
無論是燕春回的無所不用其極,還是姜的「肆意為惡者,不可以走在白日之下」,對洪君琰這樣的君王來說,其實沒有區別。
他並不在乎善惡的定義,只在乎功的可能。
「吾皇仁德,豈容你在這裡污衊!」慎希元氣得手抖,指頭出殘影:「我大宋社稷正統,傳承有序,我皇是正朔德天子!他怎麼可能是神俠,宋國又如何會牽扯平等國?!」
「按理來說,國家制里的君王,不可能是國家制最大的反對者。」
洪君琰慢吞吞地道:「但平等國的首領,有沒有可能並不真的反對國家制呢?」
「而是以反對國家制為名,先反對那些在他之上的國家和君王!」
「六大霸國若除名,黎、魏必爭,盛國難逃關注,日漸名衰的宋國可不就穎而出?」;
「作為平等國的首領,在天下定鼎之時,回過頭來掃滅平等國,也比其它霸國要方便得多。」
他的食指在扶手上輕輕叩響:「宋皇垂拱多年,在時間上也更從容嘛!」
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個思路!
為一國天子,以局平等國,確然非常危險,也非堂皇正道。但也收益之高,清晰可見!
很多在國家層面不方便推的事,都可以通過平等國來做。還可以左右平等國的方向,將之對本國的損害降到最低。
「不,不是這樣的……」辰巳午自被帶到觀河臺來,指證燕春回後,就再未言語。
此時悲愴出聲:「我朝國君——」
「辰巳午,你是個可憐人!」洪君琰打斷了他。
「這世界,惡人可以顛倒黑白,人可以文過飾非,蠢人可以不管不顧……」;
他的聲音並不嚴厲,可異常殘酷:「就是沒有可憐人說話的份。」
「什麼時候想明白了這一點,你可以選擇來黎國。若是永遠想不明白,就永遠可憐下去。」
辰巳午沉默了。
世人都說他是端方君子,但洪君琰說他是一個可憐人。
他明白到了現在這個時候,以他的份和立場,在觀河臺上說任何話都沒有意義。不會讓宋皇失去嫌疑,也不會讓宋皇更有嫌疑。
姜道:「黎皇的猜測並非無由,至於為何會是辰巳午孤零零來臺上……我想三刑宮會查清楚。」
洪君琰毫不客氣:「如果宋皇沒有問題,那朕就要懷疑吳宗師了!」
『略懂拳腳』的吳病已,面無表:「法無二門,我自當避嫌疑。」
他並不搬弄口角,反攻洪君琰,而是嚴格按照法的秩序,將自己也置於法的監察,這真是一個嚴格到苛刻的人,於人於己,皆是如此。;
吳病已要避嫌,公孫不害亦然如此,那這件事還是要落到姜上。
「姜君現在後悔了麼?」洪君琰看著姜:「你若不立這塊白日碑,不將其挪來觀河臺,找不找神俠,什麼時候找神俠,都是你的自由——現在你要說聲不管,很多人就要罵你了。」
洪君琰是一個隨時隨地能跟你推心置腹的人。哪怕前一刻他還跟你刀劍相向,這一刻你仍能覺到他的真誠。
你很容易覺得過往的一切都是誤會——倘若不是誤會了很多次。
「世間事就是這樣,你要做事,就別怪別人對你有要求。我理解,也接。」姜淡聲道:「燕春回之事,辰燕尋之名,黃河之會的確需要宋國的代——我將親往商丘。」
洪君琰悠然道:「姜君這樣一心求道的人,也在乎別人的看法嗎?」
;
姜道:「我在乎自己的事做得怎麼樣。」
「這塊碑立得很好,但早晚有一天上你管不了的事……此燕春回之所言,星漢非乘槎可上。」
洪君琰嘆息一聲:「朕不免為你傷。」
「閣下不必為我憂慮。山河之闊,魚龍不絕;歲月之遠,自有後來。」姜再次提劍,對暮扶搖點了一下頭,將府魁決之事予,便即轉,自往臺外去。
「天下知我道者,皆在我後。阻我道者,皆在我劍前。」
「人力有窮時。或有一日,白日碑裂,長相思折——但我會讓他們付出代價,至是多出一份對付我的代價。」
「不妨以乾天鏡相照,以為天下審視。姜某去去就回。」
就此躍空而走,自去商丘。
只留下平靜的話語,如游電經天,令得滿室生白。;
試以景國為例。
用小國天才養,可以!
但下一個制定用佑國天才養之計劃的人,需要掌控的不止是佑國高層,還需要拿出對付姜的辦法。
不妨用這份本,再掂量是否值得!
秦帝的聲音落下來,一語雙關:「提到你們景國了。」
中央天子只回以高渺一聲:「盪魔天君既然有此請——但啟乾天鏡,為他照去路。」
「說起來——」洪君琰坐在那裡,若有所思:「在朕的印象中,姜真君一直都是一個很有分寸的人,惜命惜福,明白進退。為何今日決道後,仍有這不惜死的樣子?」
「因為以前還有很多事沒有做完。因為以前就算是死了,也沒意義。」
看臺上的博侯,雙手攏住袖子,笑瞇瞇地接話:「現在沒人可以讓他死得沒意義了。」;
……
姜的商丘之行非常順利,從觀河臺直落大宋國都,沒有遇到半點阻礙——
倘若宋皇趙弘意不給面子,開啟護國大陣,國境鎖,他也很難說就這麼打進商丘去。
但趙弘意太給面子了,他不僅沒有開護國大陣對抗,還把皇宮都讓了出來,讓出整個商丘……其人不在宋國。
只有那位補宰相塗惟儉,苦地站在姜前:「姜真君!」
他的聲音十分恭切,腰也折了弓:「燕春回的事,確實是辰氏家主辰清川利慾薰心,與之合謀。刑察院正在整理相關卷宗,之後會奉於觀河臺,給天下代。賽事組該取消績就取消績,該止登臺就止登臺,對於宋國的任何賽事罰,宋國都接。此苦酒自釀,苦果自嘗也。」
他又拜:「而辰氏之厄,已查明是平等國手段,與吾皇戰的,正是神俠。他們為了迫燕春回顯於臺上,以生死之斗,奪天下注意,以其不軌……」;
他謹慎地提出懷疑:「盛國惜月園之戰虎頭蛇尾,是否本有大布局?」
姜將他攙住:「塗相說給天下代,但就拿出這些,恐怕很難代得過去。」
只此一句,便道:「國伐無道,兵臨城下;刑宮懲罪,明正典刑;書山誡惡,誅以三尺。」
「姜某隻非國也,不是法家之人,亦不掌儒家之教,只掌觀河臺上白日碑,問神俠之嫌疑……與君無傷,於宋無妨!」
他行了一禮:「還請告知,宋皇何在?」
兩人相對行禮,塗惟儉卻自覺刀割!
他長嘆一聲:「陛下去了書山,奉經祭祖!」
又懇切地解釋了一句:「此德教之事,吾皇往時也常親赴。」
「我相信宋皇非為避我。不過塗相說的往時……是二十年前嗎?」;
姜深深地看他一眼,而便轉:「卷宗送往觀河臺吧,黎國沈明世善治獄,想來會給你一個公正的回答。」
其人徒然留影,其劍仍在鞘中。
但塗惟儉弓在殿前,卻久久不起。
只有那單薄的影子,隨著日頭高升,也越折越薄。
宋皇趙弘意躲到了書山!
書山乃儒家聖地,天下書院共敬,天下儒生共尊。積累雄厚,強者如雲。僅擺在明面上的強者,就有當代封聖的「子先生」,還有禮孝二老,說不清數量的窮經老儒!
那麼在並無鐵證的況下,移鎮白日碑的盪魔天君,還要「問嫌疑」嗎?
觀河臺上所有人,都通過乾天鏡的鑒照,注視著那個按劍而行的人。
現世所有觀戰黃河之會者,也都因此以目追尋黃河主裁的背影……
他沒有回來。
他走上了書山。
謝書友「夜路撒泠」為本書盟主,是為赤心巡天第907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