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秦知宜捂著臉,什麽也不敢看。
以胳膊夾著自己的裳,但并沒什麽作用,和謝晏比起來,的力氣微乎其微。
是那麽的不由己。
謝晏的肘部堅得像個碩大的石塊,將秦知宜鉗著一不能。
側過頭,臉紅得能滴。
不敢看謝晏。
可目逃避,就方便他能夠肆無忌憚地好好看著了。
那小巧的耳垂連著和的下頜曲線,緋紅蔓延,是春日含苞花朵的赫。
定定地看,能看到纖翹的睫微微抖。
謝晏從沒這樣直白地盯著哪個子瞧過,和秦知宜剛親沒幾日的時候也沒有看過。
現在兩人悉了,也適應了。
是他明正娶的夫人,合該多看幾眼。
尤其在此刻,不知為何,謝晏不想錯過一一毫的細微表。
和反應。
抵近時,慌張地憋著一口氣,兩只手攥著他的胳膊。
害得謝晏也張了起來。
頓了頓後,他微微傾。
秦知宜猛地睜開眼,慌張掙紮。
“別,別……”
謝晏口也憋著一口氣。
心跳不知是快還是慢,他已經什麽都不到了。
接下來許久,明明什麽都沒有越界,秦知宜反複地推他,甚至哭求。
害的謝晏什麽都沒做,就已是一的汗。
像一條不控制的魚,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要蹦一下,讓人不知該如何是好。
反複數次後,謝晏一狠心,控制住,不讓。
他謹慎而溫和,卻又帶著不容反抗的堅定,和完全倒的掌控力。
秦知宜落了淚,一口咬在謝晏堅實的手臂上。
謝晏隨折騰,因為到底是他折騰在先的。
花朝節過去後,秦知宜在京中多了幾位可以互相遞帖子邀約的朋友。昌義伯府的四姑娘柳明昭,刑部侍郎夏大人的獨夏玥。這兩位是花朝當日主結識秦知宜的人中節後來往比較切的。
不過,秦知宜并不是每個邀都去赴約,正在家收拾長兄從豫州為寄過來的箱子。裳、首飾、還有那些歸置一冊一冊的圖紙。都是秦知宜自己畫的首飾樣式和花樣。
“雨水”過後,天氣就沒大寒時那樣冷得刺骨,秦知宜需要稍薄的春裝來穿,謝氏也在京中找了鋪子為做新。兒來京城後的際只會多不會,每次出門最好不能有重複的妝扮。
正因為提前就有這些準備,所以接下來秦知宜接到一個重要邀帖時,才沒手足無措。
進三月的第一天,秦知宜先後收到來自翁榮和柳姑娘的帖子,帖中為的是同一件事。
四天之後進驚蟄的那日,明和長公主在郊外的桃花澗設桃花宴,廣邀京中各個府邸的家眷赴宴賞花。
京裏有點地位的人家都知道,明和長公主最桃花,每年到了桃花盛開的時候,都喜歡邀請許多人去的桃花澗賞花,欣賞育花的果。
這麽多年下來,桃花澗的桃花林越種越廣,縱橫兩個山頭。到了二月至四月,漫山遍野一片雲,是京中最著名的花林。這麽大的地方,自然是去賞花的人越多越好。所以每年驚蟄,幾乎所有勳貴員家中都會收到長公主派的帖子。
明和長公主已到不之年,為人慈厚,允許邀賞花的人攜人一同赴宴。
像秦知宜這樣收不到帖子的,可以由親戚領著。但鄭氏要帶著鄭雲淑,因為如果以鄭家的名額,是不到鄭雲淑前去的,只能跟著已經嫁為人婦且沒有多位子的嫡姐。除此之外,秦知宜若是想去,只有讓邀的朋友攜帶去。
收到邀後,翁榮和柳姑娘第一個想到的,都是要帶上秦知宜前去。
兩張帖子,雙份驚喜。秦知宜詳盡親切地給翁榮和柳姑娘寫了洋洋灑灑一整張箋子的回信,外加謝禮。回信中,說了日常、附了疑問,最後一小半都是翻來覆去的謝溢之詞,言辭誇張。讓收到回帖的翁榮和柳明昭都覺得麻。不過,們二人也都這種親昵無話不談的覺。秦知宜知道,這支花簪今天帶不走。倘若帶走,將來這群拉幫結派的貴不會給好臉,旁人若要顧及們,也不敢與親近。對影響甚大。
可秦知宜不是柿子,怎麽能讓人這樣踩在頭上欺負呢?更要的是,要是一聲不吭就退讓了,低微懦弱,被人看不起,將來的人緣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秦相宜想要這簪子,不妨讓收取點好,秦知宜就當作沒見過這支花簪,白撿了錢,心裏也好。
秦知宜的提議,讓毓寶閣的夥計們和這群氣勢洶洶的貴措手不及。秦相宜英氣的眉頭微蹙,盯著秦知宜的視線減淡了攻擊,轉而變得古怪。
如秦知宜預料,并沒有生氣。
秦相宜剛才說不需要秦知宜相讓,說明是個傲氣的人。如果秦知宜說“讓給你”或者說自己退貨,都會得罪秦相宜。前者弄巧拙,不但不能平息爭端,還討不著好。後者會讓人覺得,這東西是不要的,秦相宜卻眼地要搶。
但說賣給,就了二人之間的易,轉變了質。花簪的價值拔高,也不會傷及秦相宜的面子。
至于毓寶閣的人,不但不會阻撓,還會謝秦知宜解圍。
這家珠寶閣是西市最大的,正如秦知宜所說,要買,店娘子也應了要賣,買賣已經達。如果們反悔不賣給秦知宜,易的秩序被打,論貴賤不論先後,以後誰還願意顧?
可如果賣給秦知宜,又得罪了秦相宜這尊大佛,損失一位有權有錢的主顧。不僅如此,秦相宜可能也不許邊的朋友再來,珠寶閣損失慘重,同樣對店鋪的經營造重創。
花簪被秦知宜買下,再高價轉手,對毓寶閣來說,生意做了,沒有損失,也不會得罪人,這是兩全其的好事。
默默之間,方才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氣氛微妙地平緩冷卻了。跟著秦相宜的貴們看的臉,不知道在想什麽。
說到底,這都是一群簡單的小姑娘罷了。秦相宜好面子,誇下海口說兩倍的價錢買簪子,話一出口就後悔了。一千二百兩銀子對武威侯府來說不算多,給得起,但是這麽多錢只買一支花簪未免奢靡浪費。讓家人知道,不了被說教好一陣時日。
在秦相宜如此細思時,秦知宜的提議相當于給後悔的遞了臺階。秦相宜想要這支花簪,除了喜歡,更多的是想要獨特、別致、稀有的東西陪襯于。所以不會放棄,必須得到。花費一千二百兩銀子打腫臉充胖子有點勉強,變八百兩,好像可以接。
再說,如果秦知宜不松口,毓寶閣也不敢反悔,總不能明搶吧?
秦相宜被打了,但倨傲依舊。眼風鄙夷地上下掃一眼秦知宜,吐出兩個字:“俗!”隨後,走上前去從店娘子手中奪走裝錦盒的花簪,吩咐丫鬟,“喜鵲,拿錢。”
喜鵲從錢袋裏數了四張兩百兩銀票,走到秦知宜面前,重重塞給。
秦知宜笑地接了,拿出三張來遞給桑荷:“去,咱們還沒給錢呢。”剩下的一張,遞給清,“收好。”
簡簡單單,淨賺二百兩。
這番左手換右手的舉,看得秦相宜那邊的人怒目圓睜。然而在秦相宜發作之前,秦知宜甜道:“秦姑娘生得天仙似的,這支簪子合該跟了你才不委屈。”
秦相宜沒來得及變的臉僵住,冷哼一聲,轉帶著一群人離去。
出了毓寶閣的門,走遠了,秦相宜冷不丁地問:“我問你們,我比還要好看嗎?”
跟在秦相宜邊的,不是的丫鬟婆子,就是的好友,們自然向著說話。
“那是當然,相宜明豔萬端,說是京城第一也不為過。”
“哪裏能跟你比?”
秦相宜聽了一圈恭維,卻沒言語。方才那人雖然討厭,卻生了一副教人過目不忘的好皮囊。被邊人討好的話聽多了也沒意思了,但是剛才那句話,不知怎麽,竟很有分量,令秦相宜念念不忘,反複回想。
隨口問了問剛那子是誰,卻沒人認識。京中往來的人不,但劃分得明顯,文家族之流、武家族之流,京中人士、外來人士,不認識的人多著。既不認識,秦相宜也沒在意。
不知不覺中,已經忘了秦知宜倒賣花簪,白賺二百兩的事了。
毓寶閣這邊,秦知宜沒想著走,出了氣也掙了銀子,心愉快地又看了許多漂亮的東西,拿秦相宜的二百兩買了兩副耳飾。
經歷剛才的場合,鄭氏和鄭雲淑都對秦知宜的本事有了新的認知。
尤其是鄭雲淑,也曾跟著鄭氏參加過多次貴雲集的場合,類似秦相宜這種份的天之,莫說結識,連話都說不上幾句。份有別是其一,更要的是鄭雲淑臉皮薄,又沒膽量,不知道怎麽與份高于的人有來有回,平等地結。
與鄭雲淑走得比較近的,多是與份相仿的,或者不如的。
再看秦知宜,初來皇城的外地人,被一群京中貴欺淩,不僅沒吃虧,還倒占了別人的便宜。鄭雲淑剛才在一邊,頭都未擡,默默心想過無數次“秦知宜膽子太大了”。
此時看秦知宜若無其事地買首飾,鄭雲淑也弄不明白,是小瞧了京中際圈的複雜,還是心太大不當一回事。這個秦家姑娘一看就不是寬宏大量的人,如果有心整治,秦知宜可就有苦頭吃了。
漫長的行路後,車隊終于來到外城面南的正門,觀明門外。
早有騎快馬的家丁提前稟報,所以謝氏的胞弟謝秉安一家,提前來京的秦劭父子,都早早在城門旁等候迎接。
謝氏攜兒下車,家風和睦的一家人就都圍了上來。
“容華。”
“姐姐!”這一上午,秦知宜一行人逛了快兩個時辰,因為買得太多,鄭氏還派人去小廝來搬去馬車運回府中。
巳時末,從西市所在的天福長街走到臨河的集春畔,秦知宜總算找到一家還算合眼緣的酒樓。
酒樓名為聽泊築,并不像途經的太樓那樣,巍峨高達五層,氣派又熱鬧。這裏臨著河畔,樓外有長段的籬笆與花田隔開,僻靜清幽。站在外面,能聽到從打開的支摘窗飄揚出來的竹聲。
京城這些茶肆酒樓秦知宜沒吃過,挑來替秦家宴請舅父一家,要找上乘的,只能先論眼緣,憑覺。時辰也差不多了,若有雅間,得盡快派人回去請人去。
秦知宜看向謝氏,征求問:“母親,這裏如何?”
謝容華為已婚婦人,見過的世面比秦知宜多。看兒喜歡這,自己也覺得不錯,適合宴請,便點頭應了,領頭走近。
候在口的夥計迎出來,卻不見他說那些迎客,裏面請的話。他佝僂著子,面上帶著歉意:“幾位貴客,實在不巧,今日本店不迎客。”
在酒樓當夥計的眼睛毒辣,他看秦夫人們穿打扮和氣度,能猜出是哪個府邸的夫人小姐,為了盡快解釋清楚,避免爭端,他低了聲音直接坦白:“還請貴客見諒,今日本店接待晉國公府的幾位主子,清場謝客,幾位還請改日再來。”
國公府的名頭搬出來,只要不是權勢更高又不滿的,都會自知退讓。
謝氏聽夥計說了緣由,應了一句,便牽著秦知宜的手回到小徑路邊,安兒:“臻臻,我們換一家。”
秦知宜并未覺得失落,點頭應道:“那是自然,就算不是國公府,也有先來後到,我們再看看就是。”
幾人漫步再尋,反正閑著也是閑著,鄭氏順著話頭,同謝氏談及國公府:“姑姐,這晉國公府,也是京裏烈火烹油的鼎盛勳貴。國公府謝家,如今國公爺年富力強剛襲爵,去年輔佐太子巡疆,破獲通敵的駐地將軍,大得聖心。國公夫人是皇後娘娘的親妹妹,太傅嫡。那國公府的世子爺,兩年前秋獵還曾救過聖駕,是陛下跟前的紅人。”
鄭氏簡短的三句話,讓謝氏由衷倒吸了口氣。按鄭氏所說,這國公府的一家子人人底蘊雄厚,放在一塊,除開皇城裏面,還能有誰家比得過謝家去?
半天之,剛京城的秦家人接連到兩家高門大戶,果真是天子腳下貴人多。謝氏看了眼自己的兒,不由慶幸今天在珠寶閣上的不是國公府的人。
有權勢都是輕的,如若得罪謝家這樣各個都能侍奉前的人,吃虧罪是小,只怕命如草芥。
謝氏越想越怕,拉秦知宜的手,指尖用力到抖:“臻臻,往後在京城還是謹言慎行,吃些虧、丟些面子都不要,可萬萬不要得罪不該得罪的人。”
“知道的,母親安心。”不知道是不是舅母方才介紹國公府的語氣太凝重了,此時秦知宜的心也突突地跳。想過京城錯綜複雜風波不平,但乍一聽到與皇帝有關的,對一介平民的沖擊,不啻于忽然有奪命猛撲面襲來,一瞬生死。
大一級都死人,更何況是于權力巔峰的人呢。看向秦珩和謝晏,視線盯著他們的神變化。秦珩豪邁,謝晏緘靜,面對前者的調侃,後者不為所。
盡管他不分毫,秦知宜卻看出來了,方才秦珩那句話,功激將了謝晏,使其大顯手。這就說明,謝晏是個要強自傲的人,他不允許自己落次要。
這樣的格是向好的,是優點,不過,被秦知宜抓住,就會為攻城略地,征服謝晏的突破口。
秦知宜正看著他們想得神,冷不丁沒躲開秦珩瞥過來的視線,和他撞個正著。秦知宜沒躲閃,淡定自若地保持原狀,直到秦珩眼睛挪開。
不知道是不是的錯覺,秦珩看過來的視線似乎并不是意外無意的。此時的秦知宜,還以為秦珩認識是因為秦相宜的緣故。
因為先為主,甚至以為秦珩看的眼帶著排斥。
幾位貴公子玩了一兩就下場了,換另一批人,圍觀的人群散去,秦知宜們也隨人流離開。
再之後,游玩夜市的過程中,秦知宜沒再完全專心過。試圖通過別人的零星描述,和剛才短暫的遇見,拼湊出謝晏的格。既然無論是還是強都沒有用,只有另辟蹊徑。不說令他改變心意,起碼要掀起波瀾。
三人帶著丫鬟,沿著熱鬧的大道走到底,最終順著人流前往河岸邊,放花燈祈福。
秦知宜之前買過一個并蓮模樣的花燈,因為滿意,又買了一個類似的。
花朝節的花燈祈福是不寫祈語的,只在花燈寫上自己的名,點燃燈芯,讓花燈順著水流漂浮浮沉,順遂天意。只要花燈在視線不打翻也不熄滅,就是好兆頭。
今日水流波不算大,水面上順流而下的花燈安穩前行。秦知宜和一衆放花燈的姑娘站在河邊,著屬于自己的花燈,默默祈願。
隨著花燈遠去,并蓮的廓逐漸模糊。秦知宜默默地想,從今往後,有了清晰的目標,先不管結果如何,只要盡力而為即可。
秦知宜扭頭看向聽泊築的方向,那樓僅三層高,隨著走遠應當越看越小,但此時被心境影響,恍惚覺那地方沉肅人。還好夥計及時解釋清楚了,沒有誤會沒有爭端。
雖說得罪這些權貴倒不至于直接喊打喊殺,只怕對方心眼小,仗勢欺人草菅人命。
此時秦知宜被舅母和母親的話鎮住,沒往其它事上想,還企盼,以後不要上這些輒上達天聽的大人。
秦劭與妻兒分別數月,謝秉安更是自考取功名外放之後,就沒見過家中親人。乍一相見,都格外親切。謝秉安更眼含淚水,為謝氏深深一鞠。
親人會面的敘不過多贅述,秦知宜等在一旁,待母親與舅父一家一一招呼罷,才小步上前,款款施禮問候。
舅舅是小時候見過樣子的穩重版,秦知宜還認得,舅母卻是陌生的新面孔。
母親早為秦知宜簡單介紹過,舅母是京中人,其父為翰林學士兼國子監主簿,當年榜下捉婿相中謝秉安,締結姻親。八年前,舅母鄭氏隨舅舅外放,二人育有一子,調任回京也是舉家一起的。
當時秦知宜才七歲,未曾京見證親事,因此并未見過舅母及其家人。
如今秦知宜已到笄年,出落得熠熠耀目,舅父一家眼前一亮。
鄭氏端詳其一番,贊嘆:“甥瓊花玉貌,便是放在京中,也是極為出挑的。”
“舅母謬贊了。”秦知宜斂眉作,但實則反應收斂,并沒有因為舅母破格的誇贊而自傲。因為類似的話早已聽習慣了,秦知宜也自知好樣貌,因此波瀾不驚。
短短幾息時間,鄭氏心中已了然,這個夫家的甥,并非等閑之輩。雖出商賈,家中底蘊不足,不及那些詩禮簪纓世家,但心智堅定,儀態大方。第一次見貴親,也不見扭,應對自如。這樣從容,令鄭氏有意外之喜。
謝秉安早向鄭氏代,委以重任,讓替甥相看佳婿,謀一門好親事。此事令鄭氏煩擾多日。
替小輩張羅親事本就是麻煩事,更何況還是夫家那邊未見面的外甥,人是圓是扁都不清楚,讓鄭氏如何安排得圓滿?只怕吃力不討好。
見到秦知宜本人後,鄭氏那沒底的一顆心才安穩一兩分。容貌姣好,大方得,嫁普通宦之家并非難事。雖說慶朝不重商,但商賈的地位比起前朝已高了不,與商戶結親的大有人在。
會面後,兩家人各自登上馬車。秦家父子一齊進謝氏的馬車,害得媽媽和丫鬟都退出來讓位置。
秦知宜是被一家人寵著的一朵花,多日不見,父親和三哥同母親親熱罷,又都來噓寒問暖。
秦府長房一家向來其樂融融,父母慈子孝,沒有其它大戶人家的烏煙瘴氣。秦知宜自泡在罐裏長大,無憂無慮,子豁達。
三哥秦淙笑話妹妹:“這車隊後面跟著十多輛板車,若是不知道的,還以為臻臻把家都搬過來了。”
秦知宜睨了秦淙一眼,潔如編貝的牙齒上下一,回道:“妹妹我搬些自己的閨中用三哥都有話說,倘若將來出嫁,父親母親給多點嫁妝,你豈不是要告狀去?”
“臻臻越發伶牙俐齒了。”秦淙哈哈大笑,“你有此等好本事,三哥也不必怕你在京中人欺淩。”
如若是其它人家的閨閣兒像秦知宜這般說話,恐怕要長輩責備不端莊。哪有未出閣的兒將婚嫁掛在上說的?但秦劭和謝氏不僅不在意,還都暗贊兒聰穎。
秦知宜說秦淙要“告狀”,這就是在討彩頭,寓意秦淙將來能高中,朝為。但秦淙大概沒聽出來,一心只想著妹妹未來在京中的境如何。
秦家長房三個孩子,論頭腦,秦知宜是最靈的。知知趣又能言善道,所以額外得長輩偏疼。
此行京,祖父和祖母還額外賞賜了好些珍寶玉及銀票,生怕唯一的孫在外委屈。
秦父聽了秦知宜的話心中高興,拍了拍秦淙的肩:“你妹妹,不欺負別人就不錯了。你這個做哥哥的,要多替妹妹打點。”
謝氏對這說法不贊同,攥袖口,凝眉道:“夫君勿要大意,天子腳下權貴多,不能將旁人想得太簡單。”
母親的意思是,京中貴人不好惹,可能有那刁鑽頑惡之輩。秦知宜明白,不過并不怕畏怯。
最喜歡和人打道,無論是友人還是仇人,都能為的生活增添彩。
和秦知宜認識,會讓人忍不住想對好,收到熱的回饋後,還想給予更多。翁榮就是這麽陷進來的,現在又加了個柳姑娘。
有人帶秦知宜去桃花澗,從回帖後便開始準備當天要穿的衫、鞋,用的首飾、香。這些都是最基本要準備的,而另外的重中之重,秦知宜需要準備首次與謝晏鋒的計劃。
桃花澗之行就在三日後,秦知宜關起房門,在紙上寫寫畫畫,羅列許多條計劃,并幻想發生的場景、可能會有的況,條條推演,再篩選。
目前的狀況,秦知宜認識謝晏,但謝晏還不認識。或許知道那天和陸知燕鬧事的是,又或許不知道。所以,秦知宜覺得應該先引起謝晏的注意,在他心裏留下關于的深刻印象。
這印象怎麽留才能夠深呢?
秦知宜勾著筆,在紙上寫下“跳舞”“寫詩”“上樹摘桃花”“帶一只小狗咬他”“撞到他上”……
洋洋灑灑寫了十九條可能會引起注意的方式,寫完後撐著下盯著看了一會兒,又全部劃掉。
普通,都太普通了。
能夠輕松想到的,別人一定也能想到。之前柳姑娘們說過,京中不閨閣小姐為了引起謝晏的注意,沒在他面前折騰過。花樣百出,又全部折戟沉沙。
所以秦知宜的手段必須足夠特別,甚至是奇怪,才能在衆多傾慕謝世子的人中穎而出,在他心中留下烙印。
那麽,單一的計策不夠彩,不如換環環相扣,幾多波折的連環計。
這麽一想,秦知宜終于滿意地點了頭。既然謝晏面對普通的手段已經麻木了,那必須拿出點不普通,別人不敢做的行為出來。
秦知宜又想起花朝節那天晚上,看到幾位公子蹴鞠的場景。想起來謝晏不經激將,也想起謝晏對待他喜歡的事,如蹴鞠、獵等益求的追求,覺得,他此人的眼界應當極高。
對付這種人,或許以強制強,在他悉或不悉的事上超越他,能夠讓他給幾分眼神和探究。
可又是什麽事,會是他既興趣,又不擅長的呢?
秦知宜想了一會兒,無果,又反應過來自己想得太遠了,隨即低頭看向自己寫字的紙,把之前劃掉的部分又摘出來擴寫。
人人都道謝晏難以親近,秦知宜偏偏喜歡挑戰有難度的事。此事現在對來說,已經不是討好一個男人這樣簡單的事了。而是一次攀峰,一次征途。
秦知宜鬥志昂揚。
大概都是因為他昨天與說的那些事,討好了。
這是在投桃報李呢。
謝晏失笑。朗聲大笑激將謝晏的人,正是武威侯府世孫秦珩。
球場中,此時有五位公子在爭奪鞠球,上一個耍球的人就是秦珩。秦知宜們進來的時候,看到他把鞠球踢得高高的,騰飛半空中,然後在球落下時,來了一招“滾弄”,微微前傾下沉,胳膊向後展開,令鞠球從右手手腕橫肩和背,再滾到左手腕,落下,旋即踢出。
剛那一聲喊,正是他在把球傳給謝晏時喊出來的。
秦珩利落流暢的一招“滾弄”贏得滿場喝彩,秦知宜們也被染跟著呼了一聲“好!”。
這樣花哨又驚豔的蹴鞠玩法,秦知宜之前還沒見過誰耍得這樣好的。秦珩不愧是武將世家之後,高長,矯健又有力。鞠球在他手裏仿佛活了一般聽話。
再看謝晏。他們兩人高相差不大,秦珩更魁梧強壯,謝晏則高挑昂藏,長鶴立。接球時擡提出,擺飛揚,勁風橫掃。又是一幕奇景。
直到此時,秦知宜才看清這位國公府世子的面容。
在此之前,聽過無數次這個名字,也聽翁榮說過他白。此刻,看到本尊蹴鞠時形矯健的豹姿,一晃而過的臉因為立冷又面無笑容,顯得有幾分疏離。
這確實是一位龍章姿的謫仙人,不怪陸知燕那樣上心。
也不知道他平時就這樣鄭重,還是因為秦珩質疑過後才這樣。接球過後的謝晏既專注又認真,秦珩玩了一招滾球,他更厲害,踢球之後以膝蓋接住,使鞠球流被膝蓋、鞋底、腳踝拋起,再循環,鞠球和他同時旋轉轉圈,高難度的作在他的掌控下卻行雲流水,一步一。
一旁圍觀的人都張到屏息,生怕鞠球沒接住滾落,但謝晏鎮定依舊,并且速度越來越快。直到完四圈後,他一腳將球再次踢出,傳給別人。
秦珩雙手垮腰,笑道:“謝晏啊謝晏,不刺激你一下,這招什麽時候才肯給我們看?”
只是一句友人之間互相調侃的玩笑,秦知宜聽著,卻驟然醍醐灌頂,有了思路。
不知道是不是該慶幸緒轉變得快,好哄。
還是該對“見錢眼開”的小勢利眼批判一番。
他打開食盒,到了暖暖的熱意。
謝晏盯著那一盅湯看了一會兒,才取出來,揭蓋喝湯吃。
一碗簡單的湯,卻不知道為何這樣令人舒適。
這似乎是謝晏喝過最好喝的羊湯。
清淡回甘,香克制。
秦知宜這一番的舉,都好。
今日落雪天寒,喝完湯,謝晏通都暖和松快了。
其他員方才頻頻看過來,不知道侯府這羊湯怎麽燉的,香味撲鼻。
令人羨慕啊。
因此,還有幾人相約著出去了,去外面的小食肆找地道的羊湯喝。
謝晏又吃了些其它的。
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有了羊湯墊底,這翰林院的菜式似乎都變得難以下咽了。
菜不僅沒什麽溫度,口味也平平。
等到忙罷了正事,謝晏提著食盒,打馬回府。
什麽旁的也沒做,有人喊他喝酒去,他只說今日天寒,夜裏風重,婉拒了。
回到棲遲居,見就連守門的、掃灑的下人都眼可見地松快,也不知道今日發生了什麽好事。
謝晏進了院門,問他近侍。
為何人人心愉快。
這人不是瓊林,自然有一說一。
“回世子,今日初雪,夫人命廚房煮了羊湯,院裏人人都有。大夥的口福都飽了個痛快。”
謝晏面上的表微僵。
原來不是專程給他燉湯,又派人地送到跟前。
是院子裏人人都有,不好落下他這個世子。
“原是如此。”
謝晏點頭,面無表地吐出四個字。
是他猜錯了。
不過想想也是,秦知宜哪裏是會做出那等微之事的人。
還小,心裏不裝事,更別提剛婚的夫君。
第25章
秦知宜捂著臉,什麽也不敢看。
以胳膊夾著自己的裳,但并沒什麽作用,和謝晏比起來,的力氣微乎其微。
是那麽的不由己。
謝晏的肘部堅得像個碩大的石塊,將秦知宜鉗著一不能。
側過頭,臉紅得能滴。
不敢看謝晏。
可目逃避,就方便他能夠肆無忌憚地好好看著了。
那小巧的耳垂連著和的下頜曲線,緋紅蔓延,是春日含苞花朵的赫。
定定地看,能看到纖翹的睫微微抖。
謝晏從沒這樣直白地盯著哪個子瞧過,和秦知宜剛親沒幾日的時候也沒有看過。
現在兩人悉了,也適應了。
是他明正娶的夫人,合該多看幾眼。
尤其在此刻,不知為何,謝晏不想錯過一一毫的細微表。
和反應。
抵近時,慌張地憋著一口氣,兩只手攥著他的胳膊。
害得謝晏也張了起來。
頓了頓後,他微微傾。
秦知宜猛地睜開眼,慌張掙紮。
“別,別……”
謝晏口也憋著一口氣。
心跳不知是快還是慢,他已經什麽都不到了。
接下來許久,明明什麽都沒有越界,秦知宜反複地推他,甚至哭求。
害的謝晏什麽都沒做,就已是一的汗。
像一條不控制的魚,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要蹦一下,讓人不知該如何是好。
反複數次後,謝晏一狠心,控制住,不讓。
他謹慎而溫和,卻又帶著不容反抗的堅定,和完全倒的掌控力。
秦知宜落了淚,一口咬在謝晏堅實的手臂上。
謝晏隨折騰,因為到底是他折騰在先的。
花朝節過去後,秦知宜在京中多了幾位可以互相遞帖子邀約的朋友。昌義伯府的四姑娘柳明昭,刑部侍郎夏大人的獨夏玥。這兩位是花朝當日主結識秦知宜的人中節後來往比較切的。
不過,秦知宜并不是每個邀都去赴約,正在家收拾長兄從豫州為寄過來的箱子。裳、首飾、還有那些歸置一冊一冊的圖紙。都是秦知宜自己畫的首飾樣式和花樣。
“雨水”過後,天氣就沒大寒時那樣冷得刺骨,秦知宜需要稍薄的春裝來穿,謝氏也在京中找了鋪子為做新。兒來京城後的際只會多不會,每次出門最好不能有重複的妝扮。
正因為提前就有這些準備,所以接下來秦知宜接到一個重要邀帖時,才沒手足無措。
進三月的第一天,秦知宜先後收到來自翁榮和柳姑娘的帖子,帖中為的是同一件事。
四天之後進驚蟄的那日,明和長公主在郊外的桃花澗設桃花宴,廣邀京中各個府邸的家眷赴宴賞花。
京裏有點地位的人家都知道,明和長公主最桃花,每年到了桃花盛開的時候,都喜歡邀請許多人去的桃花澗賞花,欣賞育花的果。
這麽多年下來,桃花澗的桃花林越種越廣,縱橫兩個山頭。到了二月至四月,漫山遍野一片雲,是京中最著名的花林。這麽大的地方,自然是去賞花的人越多越好。所以每年驚蟄,幾乎所有勳貴員家中都會收到長公主派的帖子。
明和長公主已到不之年,為人慈厚,允許邀賞花的人攜人一同赴宴。
像秦知宜這樣收不到帖子的,可以由親戚領著。但鄭氏要帶著鄭雲淑,因為如果以鄭家的名額,是不到鄭雲淑前去的,只能跟著已經嫁為人婦且沒有多位子的嫡姐。除此之外,秦知宜若是想去,只有讓邀的朋友攜帶去。
收到邀後,翁榮和柳姑娘第一個想到的,都是要帶上秦知宜前去。
兩張帖子,雙份驚喜。秦知宜詳盡親切地給翁榮和柳姑娘寫了洋洋灑灑一整張箋子的回信,外加謝禮。回信中,說了日常、附了疑問,最後一小半都是翻來覆去的謝溢之詞,言辭誇張。讓收到回帖的翁榮和柳明昭都覺得麻。不過,們二人也都這種親昵無話不談的覺。秦知宜知道,這支花簪今天帶不走。倘若帶走,將來這群拉幫結派的貴不會給好臉,旁人若要顧及們,也不敢與親近。對影響甚大。
可秦知宜不是柿子,怎麽能讓人這樣踩在頭上欺負呢?更要的是,要是一聲不吭就退讓了,低微懦弱,被人看不起,將來的人緣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秦相宜想要這簪子,不妨讓收取點好,秦知宜就當作沒見過這支花簪,白撿了錢,心裏也好。
秦知宜的提議,讓毓寶閣的夥計們和這群氣勢洶洶的貴措手不及。秦相宜英氣的眉頭微蹙,盯著秦知宜的視線減淡了攻擊,轉而變得古怪。
如秦知宜預料,并沒有生氣。
秦相宜剛才說不需要秦知宜相讓,說明是個傲氣的人。如果秦知宜說“讓給你”或者說自己退貨,都會得罪秦相宜。前者弄巧拙,不但不能平息爭端,還討不著好。後者會讓人覺得,這東西是不要的,秦相宜卻眼地要搶。
但說賣給,就了二人之間的易,轉變了質。花簪的價值拔高,也不會傷及秦相宜的面子。
至于毓寶閣的人,不但不會阻撓,還會謝秦知宜解圍。
這家珠寶閣是西市最大的,正如秦知宜所說,要買,店娘子也應了要賣,買賣已經達。如果們反悔不賣給秦知宜,易的秩序被打,論貴賤不論先後,以後誰還願意顧?
可如果賣給秦知宜,又得罪了秦相宜這尊大佛,損失一位有權有錢的主顧。不僅如此,秦相宜可能也不許邊的朋友再來,珠寶閣損失慘重,同樣對店鋪的經營造重創。
花簪被秦知宜買下,再高價轉手,對毓寶閣來說,生意做了,沒有損失,也不會得罪人,這是兩全其的好事。
默默之間,方才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氣氛微妙地平緩冷卻了。跟著秦相宜的貴們看的臉,不知道在想什麽。
說到底,這都是一群簡單的小姑娘罷了。秦相宜好面子,誇下海口說兩倍的價錢買簪子,話一出口就後悔了。一千二百兩銀子對武威侯府來說不算多,給得起,但是這麽多錢只買一支花簪未免奢靡浪費。讓家人知道,不了被說教好一陣時日。
在秦相宜如此細思時,秦知宜的提議相當于給後悔的遞了臺階。秦相宜想要這支花簪,除了喜歡,更多的是想要獨特、別致、稀有的東西陪襯于。所以不會放棄,必須得到。花費一千二百兩銀子打腫臉充胖子有點勉強,變八百兩,好像可以接。
再說,如果秦知宜不松口,毓寶閣也不敢反悔,總不能明搶吧?
秦相宜被打了,但倨傲依舊。眼風鄙夷地上下掃一眼秦知宜,吐出兩個字:“俗!”隨後,走上前去從店娘子手中奪走裝錦盒的花簪,吩咐丫鬟,“喜鵲,拿錢。”
喜鵲從錢袋裏數了四張兩百兩銀票,走到秦知宜面前,重重塞給。
秦知宜笑地接了,拿出三張來遞給桑荷:“去,咱們還沒給錢呢。”剩下的一張,遞給清,“收好。”
簡簡單單,淨賺二百兩。
這番左手換右手的舉,看得秦相宜那邊的人怒目圓睜。然而在秦相宜發作之前,秦知宜甜道:“秦姑娘生得天仙似的,這支簪子合該跟了你才不委屈。”
秦相宜沒來得及變的臉僵住,冷哼一聲,轉帶著一群人離去。
出了毓寶閣的門,走遠了,秦相宜冷不丁地問:“我問你們,我比還要好看嗎?”
跟在秦相宜邊的,不是的丫鬟婆子,就是的好友,們自然向著說話。
“那是當然,相宜明豔萬端,說是京城第一也不為過。”
“哪裏能跟你比?”
秦相宜聽了一圈恭維,卻沒言語。方才那人雖然討厭,卻生了一副教人過目不忘的好皮囊。被邊人討好的話聽多了也沒意思了,但是剛才那句話,不知怎麽,竟很有分量,令秦相宜念念不忘,反複回想。
隨口問了問剛那子是誰,卻沒人認識。京中往來的人不,但劃分得明顯,文家族之流、武家族之流,京中人士、外來人士,不認識的人多著。既不認識,秦相宜也沒在意。
不知不覺中,已經忘了秦知宜倒賣花簪,白賺二百兩的事了。
毓寶閣這邊,秦知宜沒想著走,出了氣也掙了銀子,心愉快地又看了許多漂亮的東西,拿秦相宜的二百兩買了兩副耳飾。
經歷剛才的場合,鄭氏和鄭雲淑都對秦知宜的本事有了新的認知。
尤其是鄭雲淑,也曾跟著鄭氏參加過多次貴雲集的場合,類似秦相宜這種份的天之,莫說結識,連話都說不上幾句。份有別是其一,更要的是鄭雲淑臉皮薄,又沒膽量,不知道怎麽與份高于的人有來有回,平等地結。
與鄭雲淑走得比較近的,多是與份相仿的,或者不如的。
再看秦知宜,初來皇城的外地人,被一群京中貴欺淩,不僅沒吃虧,還倒占了別人的便宜。鄭雲淑剛才在一邊,頭都未擡,默默心想過無數次“秦知宜膽子太大了”。
此時看秦知宜若無其事地買首飾,鄭雲淑也弄不明白,是小瞧了京中際圈的複雜,還是心太大不當一回事。這個秦家姑娘一看就不是寬宏大量的人,如果有心整治,秦知宜可就有苦頭吃了。
漫長的行路後,車隊終于來到外城面南的正門,觀明門外。
早有騎快馬的家丁提前稟報,所以謝氏的胞弟謝秉安一家,提前來京的秦劭父子,都早早在城門旁等候迎接。
謝氏攜兒下車,家風和睦的一家人就都圍了上來。
“容華。”
“姐姐!”這一上午,秦知宜一行人逛了快兩個時辰,因為買得太多,鄭氏還派人去小廝來搬去馬車運回府中。
巳時末,從西市所在的天福長街走到臨河的集春畔,秦知宜總算找到一家還算合眼緣的酒樓。
酒樓名為聽泊築,并不像途經的太樓那樣,巍峨高達五層,氣派又熱鬧。這裏臨著河畔,樓外有長段的籬笆與花田隔開,僻靜清幽。站在外面,能聽到從打開的支摘窗飄揚出來的竹聲。
京城這些茶肆酒樓秦知宜沒吃過,挑來替秦家宴請舅父一家,要找上乘的,只能先論眼緣,憑覺。時辰也差不多了,若有雅間,得盡快派人回去請人去。
秦知宜看向謝氏,征求問:“母親,這裏如何?”
謝容華為已婚婦人,見過的世面比秦知宜多。看兒喜歡這,自己也覺得不錯,適合宴請,便點頭應了,領頭走近。
候在口的夥計迎出來,卻不見他說那些迎客,裏面請的話。他佝僂著子,面上帶著歉意:“幾位貴客,實在不巧,今日本店不迎客。”
在酒樓當夥計的眼睛毒辣,他看秦夫人們穿打扮和氣度,能猜出是哪個府邸的夫人小姐,為了盡快解釋清楚,避免爭端,他低了聲音直接坦白:“還請貴客見諒,今日本店接待晉國公府的幾位主子,清場謝客,幾位還請改日再來。”
國公府的名頭搬出來,只要不是權勢更高又不滿的,都會自知退讓。
謝氏聽夥計說了緣由,應了一句,便牽著秦知宜的手回到小徑路邊,安兒:“臻臻,我們換一家。”
秦知宜并未覺得失落,點頭應道:“那是自然,就算不是國公府,也有先來後到,我們再看看就是。”
幾人漫步再尋,反正閑著也是閑著,鄭氏順著話頭,同謝氏談及國公府:“姑姐,這晉國公府,也是京裏烈火烹油的鼎盛勳貴。國公府謝家,如今國公爺年富力強剛襲爵,去年輔佐太子巡疆,破獲通敵的駐地將軍,大得聖心。國公夫人是皇後娘娘的親妹妹,太傅嫡。那國公府的世子爺,兩年前秋獵還曾救過聖駕,是陛下跟前的紅人。”
鄭氏簡短的三句話,讓謝氏由衷倒吸了口氣。按鄭氏所說,這國公府的一家子人人底蘊雄厚,放在一塊,除開皇城裏面,還能有誰家比得過謝家去?
半天之,剛京城的秦家人接連到兩家高門大戶,果真是天子腳下貴人多。謝氏看了眼自己的兒,不由慶幸今天在珠寶閣上的不是國公府的人。
有權勢都是輕的,如若得罪謝家這樣各個都能侍奉前的人,吃虧罪是小,只怕命如草芥。
謝氏越想越怕,拉秦知宜的手,指尖用力到抖:“臻臻,往後在京城還是謹言慎行,吃些虧、丟些面子都不要,可萬萬不要得罪不該得罪的人。”
“知道的,母親安心。”不知道是不是舅母方才介紹國公府的語氣太凝重了,此時秦知宜的心也突突地跳。想過京城錯綜複雜風波不平,但乍一聽到與皇帝有關的,對一介平民的沖擊,不啻于忽然有奪命猛撲面襲來,一瞬生死。
大一級都死人,更何況是于權力巔峰的人呢。看向秦珩和謝晏,視線盯著他們的神變化。秦珩豪邁,謝晏緘靜,面對前者的調侃,後者不為所。
盡管他不分毫,秦知宜卻看出來了,方才秦珩那句話,功激將了謝晏,使其大顯手。這就說明,謝晏是個要強自傲的人,他不允許自己落次要。
這樣的格是向好的,是優點,不過,被秦知宜抓住,就會為攻城略地,征服謝晏的突破口。
秦知宜正看著他們想得神,冷不丁沒躲開秦珩瞥過來的視線,和他撞個正著。秦知宜沒躲閃,淡定自若地保持原狀,直到秦珩眼睛挪開。
不知道是不是的錯覺,秦珩看過來的視線似乎并不是意外無意的。此時的秦知宜,還以為秦珩認識是因為秦相宜的緣故。
因為先為主,甚至以為秦珩看的眼帶著排斥。
幾位貴公子玩了一兩就下場了,換另一批人,圍觀的人群散去,秦知宜們也隨人流離開。
再之後,游玩夜市的過程中,秦知宜沒再完全專心過。試圖通過別人的零星描述,和剛才短暫的遇見,拼湊出謝晏的格。既然無論是還是強都沒有用,只有另辟蹊徑。不說令他改變心意,起碼要掀起波瀾。
三人帶著丫鬟,沿著熱鬧的大道走到底,最終順著人流前往河岸邊,放花燈祈福。
秦知宜之前買過一個并蓮模樣的花燈,因為滿意,又買了一個類似的。
花朝節的花燈祈福是不寫祈語的,只在花燈寫上自己的名,點燃燈芯,讓花燈順著水流漂浮浮沉,順遂天意。只要花燈在視線不打翻也不熄滅,就是好兆頭。
今日水流波不算大,水面上順流而下的花燈安穩前行。秦知宜和一衆放花燈的姑娘站在河邊,著屬于自己的花燈,默默祈願。
隨著花燈遠去,并蓮的廓逐漸模糊。秦知宜默默地想,從今往後,有了清晰的目標,先不管結果如何,只要盡力而為即可。
秦知宜扭頭看向聽泊築的方向,那樓僅三層高,隨著走遠應當越看越小,但此時被心境影響,恍惚覺那地方沉肅人。還好夥計及時解釋清楚了,沒有誤會沒有爭端。
雖說得罪這些權貴倒不至于直接喊打喊殺,只怕對方心眼小,仗勢欺人草菅人命。
此時秦知宜被舅母和母親的話鎮住,沒往其它事上想,還企盼,以後不要上這些輒上達天聽的大人。
秦劭與妻兒分別數月,謝秉安更是自考取功名外放之後,就沒見過家中親人。乍一相見,都格外親切。謝秉安更眼含淚水,為謝氏深深一鞠。
親人會面的敘不過多贅述,秦知宜等在一旁,待母親與舅父一家一一招呼罷,才小步上前,款款施禮問候。
舅舅是小時候見過樣子的穩重版,秦知宜還認得,舅母卻是陌生的新面孔。
母親早為秦知宜簡單介紹過,舅母是京中人,其父為翰林學士兼國子監主簿,當年榜下捉婿相中謝秉安,締結姻親。八年前,舅母鄭氏隨舅舅外放,二人育有一子,調任回京也是舉家一起的。
當時秦知宜才七歲,未曾京見證親事,因此并未見過舅母及其家人。
如今秦知宜已到笄年,出落得熠熠耀目,舅父一家眼前一亮。
鄭氏端詳其一番,贊嘆:“甥瓊花玉貌,便是放在京中,也是極為出挑的。”
“舅母謬贊了。”秦知宜斂眉作,但實則反應收斂,并沒有因為舅母破格的誇贊而自傲。因為類似的話早已聽習慣了,秦知宜也自知好樣貌,因此波瀾不驚。
短短幾息時間,鄭氏心中已了然,這個夫家的甥,并非等閑之輩。雖出商賈,家中底蘊不足,不及那些詩禮簪纓世家,但心智堅定,儀態大方。第一次見貴親,也不見扭,應對自如。這樣從容,令鄭氏有意外之喜。
謝秉安早向鄭氏代,委以重任,讓替甥相看佳婿,謀一門好親事。此事令鄭氏煩擾多日。
替小輩張羅親事本就是麻煩事,更何況還是夫家那邊未見面的外甥,人是圓是扁都不清楚,讓鄭氏如何安排得圓滿?只怕吃力不討好。
見到秦知宜本人後,鄭氏那沒底的一顆心才安穩一兩分。容貌姣好,大方得,嫁普通宦之家并非難事。雖說慶朝不重商,但商賈的地位比起前朝已高了不,與商戶結親的大有人在。
會面後,兩家人各自登上馬車。秦家父子一齊進謝氏的馬車,害得媽媽和丫鬟都退出來讓位置。
秦知宜是被一家人寵著的一朵花,多日不見,父親和三哥同母親親熱罷,又都來噓寒問暖。
秦府長房一家向來其樂融融,父母慈子孝,沒有其它大戶人家的烏煙瘴氣。秦知宜自泡在罐裏長大,無憂無慮,子豁達。
三哥秦淙笑話妹妹:“這車隊後面跟著十多輛板車,若是不知道的,還以為臻臻把家都搬過來了。”
秦知宜睨了秦淙一眼,潔如編貝的牙齒上下一,回道:“妹妹我搬些自己的閨中用三哥都有話說,倘若將來出嫁,父親母親給多點嫁妝,你豈不是要告狀去?”
“臻臻越發伶牙俐齒了。”秦淙哈哈大笑,“你有此等好本事,三哥也不必怕你在京中人欺淩。”
如若是其它人家的閨閣兒像秦知宜這般說話,恐怕要長輩責備不端莊。哪有未出閣的兒將婚嫁掛在上說的?但秦劭和謝氏不僅不在意,還都暗贊兒聰穎。
秦知宜說秦淙要“告狀”,這就是在討彩頭,寓意秦淙將來能高中,朝為。但秦淙大概沒聽出來,一心只想著妹妹未來在京中的境如何。
秦家長房三個孩子,論頭腦,秦知宜是最靈的。知知趣又能言善道,所以額外得長輩偏疼。
此行京,祖父和祖母還額外賞賜了好些珍寶玉及銀票,生怕唯一的孫在外委屈。
秦父聽了秦知宜的話心中高興,拍了拍秦淙的肩:“你妹妹,不欺負別人就不錯了。你這個做哥哥的,要多替妹妹打點。”
謝氏對這說法不贊同,攥袖口,凝眉道:“夫君勿要大意,天子腳下權貴多,不能將旁人想得太簡單。”
母親的意思是,京中貴人不好惹,可能有那刁鑽頑惡之輩。秦知宜明白,不過并不怕畏怯。
最喜歡和人打道,無論是友人還是仇人,都能為的生活增添彩。
和秦知宜認識,會讓人忍不住想對好,收到熱的回饋後,還想給予更多。翁榮就是這麽陷進來的,現在又加了個柳姑娘。
有人帶秦知宜去桃花澗,從回帖後便開始準備當天要穿的衫、鞋,用的首飾、香。這些都是最基本要準備的,而另外的重中之重,秦知宜需要準備首次與謝晏鋒的計劃。
桃花澗之行就在三日後,秦知宜關起房門,在紙上寫寫畫畫,羅列許多條計劃,并幻想發生的場景、可能會有的況,條條推演,再篩選。
目前的狀況,秦知宜認識謝晏,但謝晏還不認識。或許知道那天和陸知燕鬧事的是,又或許不知道。所以,秦知宜覺得應該先引起謝晏的注意,在他心裏留下關于的深刻印象。
這印象怎麽留才能夠深呢?
秦知宜勾著筆,在紙上寫下“跳舞”“寫詩”“上樹摘桃花”“帶一只小狗咬他”“撞到他上”……
洋洋灑灑寫了十九條可能會引起注意的方式,寫完後撐著下盯著看了一會兒,又全部劃掉。
普通,都太普通了。
能夠輕松想到的,別人一定也能想到。之前柳姑娘們說過,京中不閨閣小姐為了引起謝晏的注意,沒在他面前折騰過。花樣百出,又全部折戟沉沙。
所以秦知宜的手段必須足夠特別,甚至是奇怪,才能在衆多傾慕謝世子的人中穎而出,在他心中留下烙印。
那麽,單一的計策不夠彩,不如換環環相扣,幾多波折的連環計。
這麽一想,秦知宜終于滿意地點了頭。既然謝晏面對普通的手段已經麻木了,那必須拿出點不普通,別人不敢做的行為出來。
秦知宜又想起花朝節那天晚上,看到幾位公子蹴鞠的場景。想起來謝晏不經激將,也想起謝晏對待他喜歡的事,如蹴鞠、獵等益求的追求,覺得,他此人的眼界應當極高。
對付這種人,或許以強制強,在他悉或不悉的事上超越他,能夠讓他給幾分眼神和探究。
可又是什麽事,會是他既興趣,又不擅長的呢?
秦知宜想了一會兒,無果,又反應過來自己想得太遠了,隨即低頭看向自己寫字的紙,把之前劃掉的部分又摘出來擴寫。
人人都道謝晏難以親近,秦知宜偏偏喜歡挑戰有難度的事。此事現在對來說,已經不是討好一個男人這樣簡單的事了。而是一次攀峰,一次征途。
秦知宜鬥志昂揚。
大概都是因為他昨天與說的那些事,討好了。
這是在投桃報李呢。
謝晏失笑。朗聲大笑激將謝晏的人,正是武威侯府世孫秦珩。
球場中,此時有五位公子在爭奪鞠球,上一個耍球的人就是秦珩。秦知宜們進來的時候,看到他把鞠球踢得高高的,騰飛半空中,然後在球落下時,來了一招“滾弄”,微微前傾下沉,胳膊向後展開,令鞠球從右手手腕橫肩和背,再滾到左手腕,落下,旋即踢出。
剛那一聲喊,正是他在把球傳給謝晏時喊出來的。
秦珩利落流暢的一招“滾弄”贏得滿場喝彩,秦知宜們也被染跟著呼了一聲“好!”。
這樣花哨又驚豔的蹴鞠玩法,秦知宜之前還沒見過誰耍得這樣好的。秦珩不愧是武將世家之後,高長,矯健又有力。鞠球在他手裏仿佛活了一般聽話。
再看謝晏。他們兩人高相差不大,秦珩更魁梧強壯,謝晏則高挑昂藏,長鶴立。接球時擡提出,擺飛揚,勁風橫掃。又是一幕奇景。
直到此時,秦知宜才看清這位國公府世子的面容。
在此之前,聽過無數次這個名字,也聽翁榮說過他白。此刻,看到本尊蹴鞠時形矯健的豹姿,一晃而過的臉因為立冷又面無笑容,顯得有幾分疏離。
這確實是一位龍章姿的謫仙人,不怪陸知燕那樣上心。
也不知道他平時就這樣鄭重,還是因為秦珩質疑過後才這樣。接球過後的謝晏既專注又認真,秦珩玩了一招滾球,他更厲害,踢球之後以膝蓋接住,使鞠球流被膝蓋、鞋底、腳踝拋起,再循環,鞠球和他同時旋轉轉圈,高難度的作在他的掌控下卻行雲流水,一步一。
一旁圍觀的人都張到屏息,生怕鞠球沒接住滾落,但謝晏鎮定依舊,并且速度越來越快。直到完四圈後,他一腳將球再次踢出,傳給別人。
秦珩雙手垮腰,笑道:“謝晏啊謝晏,不刺激你一下,這招什麽時候才肯給我們看?”
只是一句友人之間互相調侃的玩笑,秦知宜聽著,卻驟然醍醐灌頂,有了思路。
不知道是不是該慶幸緒轉變得快,好哄。
還是該對“見錢眼開”的小勢利眼批判一番。
他打開食盒,到了暖暖的熱意。
謝晏盯著那一盅湯看了一會兒,才取出來,揭蓋喝湯吃。
一碗簡單的湯,卻不知道為何這樣令人舒適。
這似乎是謝晏喝過最好喝的羊湯。
清淡回甘,香克制。
秦知宜這一番的舉,都好。
今日落雪天寒,喝完湯,謝晏通都暖和松快了。
其他員方才頻頻看過來,不知道侯府這羊湯怎麽燉的,香味撲鼻。
令人羨慕啊。
因此,還有幾人相約著出去了,去外面的小食肆找地道的羊湯喝。
謝晏又吃了些其它的。
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有了羊湯墊底,這翰林院的菜式似乎都變得難以下咽了。
菜不僅沒什麽溫度,口味也平平。
等到忙罷了正事,謝晏提著食盒,打馬回府。
什麽旁的也沒做,有人喊他喝酒去,他只說今日天寒,夜裏風重,婉拒了。
回到棲遲居,見就連守門的、掃灑的下人都眼可見地松快,也不知道今日發生了什麽好事。
謝晏進了院門,問他近侍。
為何人人心愉快。
這人不是瓊林,自然有一說一。
“回世子,今日初雪,夫人命廚房煮了羊湯,院裏人人都有。大夥的口福都飽了個痛快。”
謝晏面上的表微僵。
原來不是專程給他燉湯,又派人地送到跟前。
是院子裏人人都有,不好落下他這個世子。
“原是如此。”
謝晏點頭,面無表地吐出四個字。
是他猜錯了。
不過想想也是,秦知宜哪裏是會做出那等微之事的人。
還小,心裏不裝事,更別提剛婚的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