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三爺聞言好笑,寬道:“你年歲輕輕的,怎麼帶著不得志的慨?且等著吧,冬日過去,春日便可來了。到時候我帶你出門游玩,要賞什麼花賞不到?”
而后頓了頓,好奇問,“妹妹識字?喜歡詩詞?”
蘭山君搖了搖頭,“識字,但沒讀過詩詞,談不上喜歡。”
的字是老和尚教的,但他只教了幾個就不教了。好在記好,又好學,老和尚不教,就自己化緣了一本三字經回來看,看不懂就跟在老和尚后問。
老和尚總是無奈的轉,“山君,你會殺豬就夠了,學什麼讀書寫字呢?”
蘭山君倔得很,“可是師父,既然你不想我讀書寫字,做什麼要教我寫自己的名字呢?”
認得了自己的名字,覺得認字很快活,當然想要更多。
一直不是個聽話的人,認準了就要學:“就算你不教我,我也終究會找到學字法子的。”
如此威脅,老和尚還是不肯教,任由去撞南墻,只是會看著嘆息:“山君,你不懂,我是為你好。”
時至今日,蘭山君依舊不懂老和尚這句話的意思。但卻能依仗著年歲的增加,絕地后沉下來的心境,突然微微品出老和尚說這句話時帶著的無奈和矛盾心緒。
他似乎是希能學更多的東西,但又怕真學了。所以但凡教的本事,都是點到為止。
可他唯獨愿意學刀。他說,“你手里有一把刀,就什麼都不怕了。”
他死時,還把他用了多年的短刀留給:“就當我還陪著你。”
蘭山君想到這里,心里酸起來——可是師父,你不知道,最后的那段時里,我手里確實是握著這把刀的。
我是多艱難,才克制住不用它劃開手腕。
前塵往事,想起來就使人心緒低沉。蘭山君低頭,緩緩的吐出一口濁氣,道:“三哥,等雪停了,咱們就趕路吧?”
迫不及待去尋一尋真相。
蘭三爺卻是個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子,先說了一句:“我也急著回去,但這鬼天,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停雪。”
而后馬上問:“妹妹的字是跟著誰學?”
蘭山君:“我家師父。”
蘭三爺肅然起敬,“是那位收養你的方丈吧?他識字?”
不過又覺得即便是荒村野廟野和尚,能認字也不算稀奇事,不然怎麼念經誦佛呢?便不等蘭山君說話,立馬繼續說下一句:“我們一家子人都激他。若不是他養大了你,當年兵荒馬的……哎!”
說到這里,他又忍不住再次慨起來,“當年,蜀州暴,朝廷派兵鎮。祖父臨危命,帶著大伯父和二伯父奔赴蜀州,結果吃了敗仗,兩位伯父戰死沙場,祖父也在那一場戰事里了重傷,和腰背壞了,不能再戰,陛下便派父親前去接應。”
彼時很是驚險。因為連續敗仗,朝廷對鎮國公府已經頗有微詞,要換帥將。但父親自小在陛下邊長大,談起兵書來頭頭是道,陛下信任父親,還是派他去了。父親為表明決心,便帶了家眷隨軍,立了誓言,不破蜀州不還朝。
但后來蜀州是破了,卻也損失慘重,連妹妹也在戰里‘死去’。
“母親說,生下你才滿月,蜀州突然就起了,混之中,讓娘和侍衛帶著你先走,好歹有條生路。”
結果等戰事停了,父母憑著妹妹走時穿的服找到了一死嬰,而后又找到了娘和侍衛們的尸,便以為眾人都去世了,悲痛不止。
“還是今年九月,咱們家的當鋪里突然來了一個年人當金鐲子,當鋪掌柜恰好是母親的陪嫁,識得那金鐲子正是母親當年給你特意做的滿月禮,當時就留了心眼,這才查出當年的真相。”
原來是娘抱著逃走后,怕穿得富貴被人盯上,便在途中將妹妹的裳與一位死嬰對調。后來娘中箭亡,妹妹卻沒事,藏在的懷里躲過一劫。
蘭三爺:“那死嬰的父母卻找了來,見你上的裳,以為是他們的兒,連忙抱著逃出城去了淮陵,等終于安定了一些,他們這才為你洗,卻發現你手上戴著金鐲子,便知曉抱錯了人。于是拿走了金鐲子,將你放在破廟的門口,等著方丈將你撿了回去才走。”
金鐲子他們也沒有賣。年說,“那般的歲月,我們是養不起多余人的,父母拿走金鐲子,算是見財起心。但我們并不虧心,畢竟抱著一路逃,再危險也沒有丟棄過。而我自己的妹妹,卻連尸也沒法子回去找。”
這回他來是準備做點小生意的,結果生意不遂,落得個無分文,這才想著當掉金鐲子。
鎮國公一家倒是沒有為難他,還帶著他去祭拜了“妹妹”。然后讓蘭三爺馬不停蹄的去淮陵接人。
蘭三爺:“得知你還在世,祖父和父親都回家拜祭了祖宗,謝他們護佑子孫。”
他說到這里,眼神微微暗淡,“當年回朝之后,雖然戰事是勝利了,但損失慘重,同袍皆盡,祖父又痛失二子,對人世間看開許多,索修道去了。父親孝順,也陪伴祖父而去,已經十余年不在家中。如今,是四叔當家。”
老鎮國公一共四個兒子,死了兩個,一個又跟著修道,只剩下不太聰慧的子支撐門庭,所以鎮國公府雖然還是國公府第,卻跟十幾年前大相徑庭,已經失了權勢。
蘭山君聞言默不作聲。當年也被這般告訴過祖父和父親修道的緣由。但后面長大一點,不用別人說也能揣測出背后的真相:父子倆紙上談兵,能力不夠,導致太多人死去,陛下也護不住他們了,所以才去山上著不出門。
且還知曉,因著這場戰事,曾經作為叛之地的蜀州學子在也并不重用,如今的閣之中,沒有一位閣老是蜀州人。重要員,也沒有蜀州人任職。
就連——因是蜀州長大的人,話帶著濃濃的蜀州音,又吃蜀州的菜肴,舉手投足一蜀州人的習,便了許多人不喜歡的緣由。
其中將厭惡表在臉上的就有的祖母鎮國公老夫人。
當年,剛回去,祖母對還算是寵,但隨著一口蜀州口音改不過來,便了罪過,稍有不順心,就罰跪在院門口讀孝經。
最初那般的子怎麼可能跪?直接撂挑子拎了殺豬刀就要回淮陵。又被母親勸回來,后來也不知道勸了些什麼,又跪了下去。
這麼一跪,就是兩年,直到出嫁。
所以,其實細細想來,跟鎮國公府一家子人關系不好,實在是事出有因。
搖搖頭,不再去想,準備回房中休息,結果剛要轉,便看見一人牽著馬從風雪中而來。
他走得極快,不過幾瞬之間,便到了屋舍外的馬廄下。
此時將近薄暮,驛丞剛要下值,瞧見還有人來,心中暗暗嘆了一句晦氣,又不得不揚起笑臉過去。待問了名姓,職,立馬恭恭敬敬的:“原來是淮陵知縣大人,這段日子鄔閣老的信送來三四封,就等您來取了。”
郁清梧一堆著積雪。他了披風,積雪瞬間抖落一地,笑的道:“多謝大人了。”
又笑著說:“今日風雪大,怕是不能行了,恐要在驛站中住幾日,得勞煩大人心。”
驛丞客客氣氣的,“如今才十一月,不是年關,里頭空得很,只有鎮國公府的爺姑娘住著。不過今年這雪卻早,還下得邪,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
郁清梧點點頭,而后突然有所察一般抬眸,正好瞧見一位站在廊下盯著他出神的姑娘。
似乎是要回屋中去了,甚至已經走了幾步,但不知為何驟然停下,微微側朝他看過來,眸眼清亮,只是……看他的眼神略微有些古怪。
他微微遲疑,等到了屋,依著禮先跟邊的蘭三爺打過招呼,道:“怕是要共住幾日了。”
蘭三爺聽他的口音已是不喜,“你是蜀州人?”
郁清梧并不介意他的態度,依舊笑著說:“是,蜀州淮陵人。”
蘭三爺詫異:“倒是巧了,我們剛從淮陵回來。”
因有巧合,他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子又上來了,忍不住道:“你這是回京述職?”
郁清梧比他足足高出一個頭,此時已經掃盡了上的積雪,抬起手一邊挽袖子一邊微微低頭道:“是,之前在淮陵任知縣,前陣子收到朝堂調令——”
淮陵知縣四個字一出,蘭三爺厭惡得皺起了眉頭,“我知道你!”
他語氣算不得好:“你是元狩四十四年的探花郎,是鄔閣老的弟子。”
郁清梧照舊笑著道:“是我。”
蘭三爺立馬沒了興致。他拉著蘭山君回房,小聲道:“那不是好人。”
又知蘭山君不懂朝堂的事,解釋道:“鄔閣老之前慫恿陛下更改祖宗法典,被革職查辦去了蜀州,今夏才回。他一回來就升了閣大學士,如今正是春風得意,又開始勾結黨羽——你瞧,他把自己的學生找來了。”
他哼了一聲,“怪道驛丞結得很。”
“這個郁清梧,聽聞家境清貧,本是籍籍無名的,卻恰好就見了被貶蜀州的鄔閣老,自此跟著一塊讀書。鄔閣老有一次跟人喝酒,說此子聰慧,學盡他的抱負,將來一定能繼承他的大志。”
蘭三爺說到這里,又覺得自己說得過多了,妹妹哪里懂這些。于是定下結言:“這般的蜀州鼠目,將來怕是要做一頭走狗供人差遣,下場不會好的,你且離他遠些。”
蘭山君聽見前頭的話默不作聲,卻在他說最后一句話時皺眉道:“我是子,離得遠或者不遠,總不見得跟他打道,倒是三哥,這張也該警醒些,免得將來得罪了人。”
蘭三爺驟然被這麼刺了一句,有些吃驚,他仔仔細細打量了蘭山君半晌,突然道:“妹妹今日好像跟前段時間有些不同。”
從今天清晨起就有些不同尋常。
但到底是哪里不同,他又說不上來,只能悻悻道:“我就跟你說說罷了,還真能不知道這個道理?你先休息吧,我去下頭喂喂馬。”
蘭山君等他走了,將門關上,倒是心緒難平。
淮陵郁清梧,是知曉的。
被關在淮陵的那座屋子,窗戶是釘死的。如此,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都與無關了。睜眼閉眼,俱是黑漆漆一片。直到有一天,窗戶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隙,在天極好的時候,也能有從隙里面進來。
雖然只有一縷,卻對而言已經夠了,恍若老天恩賜。
想,有了這縷,日子總是在朝好的一面去。更加努力的活著,天可憐,又讓在角落里到了一本書。
如獲至寶,急匆匆爬到窗邊,舉起書本,迎著那縷,艱難的一個字一個字去讀。
那是一本札記。里頭記著一個年人六歲到十六歲的細碎日常,或懶被罵,或凌云之志,都記在了上面。
靠著這本札記,曾渡過難熬的一個夏季。慢慢吞吞,不舍不愿,反反復復的讀完所有的字,用了三個月才翻到最后一頁。
最后一頁,年人離開淮陵去趕考,也落下了自己的名姓。
淮陵,郁清梧。
倒是在聽聞過這個人。大家都說他欺師滅祖,談權謀利,最后被他的恩師鄔閣老親自斬首在斷頭臺上時,蘭山君還巧看見過。
那是他們唯一一次相遇。
是被捆去淮陵的前幾天。
那日,也有這般的漫天大雪。
蘭三爺聞言好笑,寬道:“你年歲輕輕的,怎麼帶著不得志的慨?且等著吧,冬日過去,春日便可來了。到時候我帶你出門游玩,要賞什麼花賞不到?”
而后頓了頓,好奇問,“妹妹識字?喜歡詩詞?”
蘭山君搖了搖頭,“識字,但沒讀過詩詞,談不上喜歡。”
的字是老和尚教的,但他只教了幾個就不教了。好在記好,又好學,老和尚不教,就自己化緣了一本三字經回來看,看不懂就跟在老和尚后問。
老和尚總是無奈的轉,“山君,你會殺豬就夠了,學什麼讀書寫字呢?”
蘭山君倔得很,“可是師父,既然你不想我讀書寫字,做什麼要教我寫自己的名字呢?”
認得了自己的名字,覺得認字很快活,當然想要更多。
一直不是個聽話的人,認準了就要學:“就算你不教我,我也終究會找到學字法子的。”
如此威脅,老和尚還是不肯教,任由去撞南墻,只是會看著嘆息:“山君,你不懂,我是為你好。”
時至今日,蘭山君依舊不懂老和尚這句話的意思。但卻能依仗著年歲的增加,絕地后沉下來的心境,突然微微品出老和尚說這句話時帶著的無奈和矛盾心緒。
他似乎是希能學更多的東西,但又怕真學了。所以但凡教的本事,都是點到為止。
可他唯獨愿意學刀。他說,“你手里有一把刀,就什麼都不怕了。”
他死時,還把他用了多年的短刀留給:“就當我還陪著你。”
蘭山君想到這里,心里酸起來——可是師父,你不知道,最后的那段時里,我手里確實是握著這把刀的。
我是多艱難,才克制住不用它劃開手腕。
前塵往事,想起來就使人心緒低沉。蘭山君低頭,緩緩的吐出一口濁氣,道:“三哥,等雪停了,咱們就趕路吧?”
迫不及待去尋一尋真相。
蘭三爺卻是個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子,先說了一句:“我也急著回去,但這鬼天,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停雪。”
而后馬上問:“妹妹的字是跟著誰學?”
蘭山君:“我家師父。”
蘭三爺肅然起敬,“是那位收養你的方丈吧?他識字?”
不過又覺得即便是荒村野廟野和尚,能認字也不算稀奇事,不然怎麼念經誦佛呢?便不等蘭山君說話,立馬繼續說下一句:“我們一家子人都激他。若不是他養大了你,當年兵荒馬的……哎!”
說到這里,他又忍不住再次慨起來,“當年,蜀州暴,朝廷派兵鎮。祖父臨危命,帶著大伯父和二伯父奔赴蜀州,結果吃了敗仗,兩位伯父戰死沙場,祖父也在那一場戰事里了重傷,和腰背壞了,不能再戰,陛下便派父親前去接應。”
彼時很是驚險。因為連續敗仗,朝廷對鎮國公府已經頗有微詞,要換帥將。但父親自小在陛下邊長大,談起兵書來頭頭是道,陛下信任父親,還是派他去了。父親為表明決心,便帶了家眷隨軍,立了誓言,不破蜀州不還朝。
但后來蜀州是破了,卻也損失慘重,連妹妹也在戰里‘死去’。
“母親說,生下你才滿月,蜀州突然就起了,混之中,讓娘和侍衛帶著你先走,好歹有條生路。”
結果等戰事停了,父母憑著妹妹走時穿的服找到了一死嬰,而后又找到了娘和侍衛們的尸,便以為眾人都去世了,悲痛不止。
“還是今年九月,咱們家的當鋪里突然來了一個年人當金鐲子,當鋪掌柜恰好是母親的陪嫁,識得那金鐲子正是母親當年給你特意做的滿月禮,當時就留了心眼,這才查出當年的真相。”
原來是娘抱著逃走后,怕穿得富貴被人盯上,便在途中將妹妹的裳與一位死嬰對調。后來娘中箭亡,妹妹卻沒事,藏在的懷里躲過一劫。
蘭三爺:“那死嬰的父母卻找了來,見你上的裳,以為是他們的兒,連忙抱著逃出城去了淮陵,等終于安定了一些,他們這才為你洗,卻發現你手上戴著金鐲子,便知曉抱錯了人。于是拿走了金鐲子,將你放在破廟的門口,等著方丈將你撿了回去才走。”
金鐲子他們也沒有賣。年說,“那般的歲月,我們是養不起多余人的,父母拿走金鐲子,算是見財起心。但我們并不虧心,畢竟抱著一路逃,再危險也沒有丟棄過。而我自己的妹妹,卻連尸也沒法子回去找。”
這回他來是準備做點小生意的,結果生意不遂,落得個無分文,這才想著當掉金鐲子。
鎮國公一家倒是沒有為難他,還帶著他去祭拜了“妹妹”。然后讓蘭三爺馬不停蹄的去淮陵接人。
蘭三爺:“得知你還在世,祖父和父親都回家拜祭了祖宗,謝他們護佑子孫。”
他說到這里,眼神微微暗淡,“當年回朝之后,雖然戰事是勝利了,但損失慘重,同袍皆盡,祖父又痛失二子,對人世間看開許多,索修道去了。父親孝順,也陪伴祖父而去,已經十余年不在家中。如今,是四叔當家。”
老鎮國公一共四個兒子,死了兩個,一個又跟著修道,只剩下不太聰慧的子支撐門庭,所以鎮國公府雖然還是國公府第,卻跟十幾年前大相徑庭,已經失了權勢。
蘭山君聞言默不作聲。當年也被這般告訴過祖父和父親修道的緣由。但后面長大一點,不用別人說也能揣測出背后的真相:父子倆紙上談兵,能力不夠,導致太多人死去,陛下也護不住他們了,所以才去山上著不出門。
且還知曉,因著這場戰事,曾經作為叛之地的蜀州學子在也并不重用,如今的閣之中,沒有一位閣老是蜀州人。重要員,也沒有蜀州人任職。
就連——因是蜀州長大的人,話帶著濃濃的蜀州音,又吃蜀州的菜肴,舉手投足一蜀州人的習,便了許多人不喜歡的緣由。
其中將厭惡表在臉上的就有的祖母鎮國公老夫人。
當年,剛回去,祖母對還算是寵,但隨著一口蜀州口音改不過來,便了罪過,稍有不順心,就罰跪在院門口讀孝經。
最初那般的子怎麼可能跪?直接撂挑子拎了殺豬刀就要回淮陵。又被母親勸回來,后來也不知道勸了些什麼,又跪了下去。
這麼一跪,就是兩年,直到出嫁。
所以,其實細細想來,跟鎮國公府一家子人關系不好,實在是事出有因。
搖搖頭,不再去想,準備回房中休息,結果剛要轉,便看見一人牽著馬從風雪中而來。
他走得極快,不過幾瞬之間,便到了屋舍外的馬廄下。
此時將近薄暮,驛丞剛要下值,瞧見還有人來,心中暗暗嘆了一句晦氣,又不得不揚起笑臉過去。待問了名姓,職,立馬恭恭敬敬的:“原來是淮陵知縣大人,這段日子鄔閣老的信送來三四封,就等您來取了。”
郁清梧一堆著積雪。他了披風,積雪瞬間抖落一地,笑的道:“多謝大人了。”
又笑著說:“今日風雪大,怕是不能行了,恐要在驛站中住幾日,得勞煩大人心。”
驛丞客客氣氣的,“如今才十一月,不是年關,里頭空得很,只有鎮國公府的爺姑娘住著。不過今年這雪卻早,還下得邪,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
郁清梧點點頭,而后突然有所察一般抬眸,正好瞧見一位站在廊下盯著他出神的姑娘。
似乎是要回屋中去了,甚至已經走了幾步,但不知為何驟然停下,微微側朝他看過來,眸眼清亮,只是……看他的眼神略微有些古怪。
他微微遲疑,等到了屋,依著禮先跟邊的蘭三爺打過招呼,道:“怕是要共住幾日了。”
蘭三爺聽他的口音已是不喜,“你是蜀州人?”
郁清梧并不介意他的態度,依舊笑著說:“是,蜀州淮陵人。”
蘭三爺詫異:“倒是巧了,我們剛從淮陵回來。”
因有巧合,他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子又上來了,忍不住道:“你這是回京述職?”
郁清梧比他足足高出一個頭,此時已經掃盡了上的積雪,抬起手一邊挽袖子一邊微微低頭道:“是,之前在淮陵任知縣,前陣子收到朝堂調令——”
淮陵知縣四個字一出,蘭三爺厭惡得皺起了眉頭,“我知道你!”
他語氣算不得好:“你是元狩四十四年的探花郎,是鄔閣老的弟子。”
郁清梧照舊笑著道:“是我。”
蘭三爺立馬沒了興致。他拉著蘭山君回房,小聲道:“那不是好人。”
又知蘭山君不懂朝堂的事,解釋道:“鄔閣老之前慫恿陛下更改祖宗法典,被革職查辦去了蜀州,今夏才回。他一回來就升了閣大學士,如今正是春風得意,又開始勾結黨羽——你瞧,他把自己的學生找來了。”
他哼了一聲,“怪道驛丞結得很。”
“這個郁清梧,聽聞家境清貧,本是籍籍無名的,卻恰好就見了被貶蜀州的鄔閣老,自此跟著一塊讀書。鄔閣老有一次跟人喝酒,說此子聰慧,學盡他的抱負,將來一定能繼承他的大志。”
蘭三爺說到這里,又覺得自己說得過多了,妹妹哪里懂這些。于是定下結言:“這般的蜀州鼠目,將來怕是要做一頭走狗供人差遣,下場不會好的,你且離他遠些。”
蘭山君聽見前頭的話默不作聲,卻在他說最后一句話時皺眉道:“我是子,離得遠或者不遠,總不見得跟他打道,倒是三哥,這張也該警醒些,免得將來得罪了人。”
蘭三爺驟然被這麼刺了一句,有些吃驚,他仔仔細細打量了蘭山君半晌,突然道:“妹妹今日好像跟前段時間有些不同。”
從今天清晨起就有些不同尋常。
但到底是哪里不同,他又說不上來,只能悻悻道:“我就跟你說說罷了,還真能不知道這個道理?你先休息吧,我去下頭喂喂馬。”
蘭山君等他走了,將門關上,倒是心緒難平。
淮陵郁清梧,是知曉的。
被關在淮陵的那座屋子,窗戶是釘死的。如此,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都與無關了。睜眼閉眼,俱是黑漆漆一片。直到有一天,窗戶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隙,在天極好的時候,也能有從隙里面進來。
雖然只有一縷,卻對而言已經夠了,恍若老天恩賜。
想,有了這縷,日子總是在朝好的一面去。更加努力的活著,天可憐,又讓在角落里到了一本書。
如獲至寶,急匆匆爬到窗邊,舉起書本,迎著那縷,艱難的一個字一個字去讀。
那是一本札記。里頭記著一個年人六歲到十六歲的細碎日常,或懶被罵,或凌云之志,都記在了上面。
靠著這本札記,曾渡過難熬的一個夏季。慢慢吞吞,不舍不愿,反反復復的讀完所有的字,用了三個月才翻到最后一頁。
最后一頁,年人離開淮陵去趕考,也落下了自己的名姓。
淮陵,郁清梧。
倒是在聽聞過這個人。大家都說他欺師滅祖,談權謀利,最后被他的恩師鄔閣老親自斬首在斷頭臺上時,蘭山君還巧看見過。
那是他們唯一一次相遇。
是被捆去淮陵的前幾天。
那日,也有這般的漫天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