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帝登基起,晏清從皇後變了太後,便由儀宮遷至了仁壽宮。
前來傳信的小黃門被攔在宮外,通傳到扶纓那兒,出來後皺著眉問:“什麽事兒?這會兒子娘娘在看書,你且告訴我,我到時候稟給娘娘。”
那小黃門卻“噗通”一聲跪在地上,磕了個頭才道:“姑娘恕罪,這消息必須得親自麵稟太後,若是遲了,那就是殺頭的罪,請姑娘饒奴才一命。”
扶纓見他慌這樣,尋思著定然是大事,便道:“行吧,你隨我來。”
晏清的確是在看書,殿的宮人都被屏退了,天還未暗下來,便也沒有命人來掌燈。扶纓進去的時候,便見坐在窗邊的暖炕上,聽到推門聲正轉了頭來。
“娘娘,司禮監遣人來了,說有急事要麵稟。”扶纓道。
晏清點點頭,便見後那個小黃門踏進殿,然後徑直跪在地上,聲道:“稟太後,北契關了。”
“啪”的一聲,手裏著的那冊子便掉落在炕桌上。
愣了一下,才回過神來問:“已經了關?”
嘉定關是橫雲山唯一的缺口,又有“虎口關”之稱,就是因為其易守難攻,橫雲山是大虞北邊的屏障,嘉定若破了,關一片沃野,北契的騎兵直下,便再無遮擋。
嘉定一破,則天下危矣。
“了,”那小黃門低著頭答,“嘉定關的守將郭緒叛了敵。”
因嘉定關的重要,曆來陳兵最重,輜(zī)重最多,北契若要攻城,沒有月餘實在難以攻下,可若是守將叛敵,那固若金湯的嘉定關,便了擺設。
晏清猛地站起來,看著那小黃門問道:“江大……閣諸位大人如今在哪兒?”
那小黃門自然沒留心,幾乎口而出問想問的是江大人,隻答道:“閣老們都在文德殿,正等著兩位太後前去。”
——
晏清到達文德殿時,殿幾位閣老,司禮監掌印張芳,還有曹太後悉數都在,還有樞院的幾位,也正候著,殿中掛著一張巨大的輿圖,像是一麵畫壁。
而輿圖前,一人卓然而立,正是江惟仁。
殿的大臣正打算行禮,晏清已先一步擺手道:“不必拘禮了,直接說吧。”
晏清以為,前方的戰報,自然是樞院的人先來說,誰料竟是江惟仁,轉指著輿圖上的幾地方,對著眾人道:“急報是從嘉定送出的,在三天之前,嘉定之後就是郢城,行軍不過半日便到。
“郢城守將是王肅,此人雖勇武過人,可運籌帷幄不及郭緒,臣料他至多守到第二日,再來便是涿州,涿州守將剛剛調換,將兵不合,到今日,臣猜想涿州怕是已經破了。”
急報剛傳至京師,誰都未曾料到,他卻能這般分條縷析,對幾城的守將及守備知道得這樣詳盡,想來是平日就了如指掌,國事如此繁重,他卻要事事都了然於心,看來這首輔之位,還真不是其他人能坐得了的。
“這郭緒為何要反?”晏清突然抬首問。
誰也沒料到會突然如此問,都有些發怔,還是江惟仁,看著答:“因為他當初是沈注一手提拔上來的。”
不僅是郭緒,當初沈注掌權,在軍中提拔了眾多自己的人,兵部尚書直接了傀儡,這郭緒被放到嘉定關那樣重要的地方去,自然是深得沈注的信任。
可沈注倒臺,被發配瓊州,朝廷裏他的人逐漸被清理,唯獨軍中,尤其是邊關,因忌憚北契而沒有大。
這郭緒是個能將,雖是沈注一手提拔,可先帝卻很是欣賞他。先帝在時,江惟仁自然不敢他,如今先帝崩殂,新帝年,他既然是沈注的人,那江惟仁又如何會放過他。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
“不僅如此,”江惟仁又緩緩開口,“當初沈注在軍中隨意安親信,北邊幾城大量的將領是世家子弟,多是紙上談兵,則十餘日,多則半月,北契必直抵京師。”
此話一出,殿一片噤聲,過了一會兒兵部尚書才弱弱開口:“宣城自古拱衛京師,有三萬駐軍,城牆上設有數十架去年新製的三弓床弩,想來還是能堅守個十餘日的。”
江惟仁卻冷冷一笑,“那好啊,宣城若是失守,第一個便拿崔尚書是問。”
聽了這話,那崔尚書哪裏還敢有話說。
晏清見了卻是搖頭,堂堂兵部尚書,到了如此關鍵時刻,也這般不堪為用,忽然覺得江惟仁所說,或許並非危言聳聽。
如今要如何應對,還得等著後頭陸續送抵京師的戰報,閣幾位與樞院的人自然別想休息了,晏清與曹定真也堅持守在文德殿。
終於,在破曉時分,第二封戰報傳來,印證了江惟仁的第一個猜測。
郢城失守。
京中三大營,早在昨日就已收到江惟仁的命令,集結待命,按樞院擬定出來的計劃,那便是大軍即刻開拔,支援涿州,將敵軍擊退到嘉定關外。
這聽起來是目前最有效的戰略,卻遭到了一個人的反對,那便是首輔大人。
而接下來江惟仁提出的計劃,震驚了所有人。
“三大營留守京師,寸步不離。”
這在眾人聽來幾乎匪夷所思,三大營是朝廷最銳的兵力,若現在立即北上,或許就能遏製北契的攻勢,將危機化解在京師之外。
他這樣布置,幾乎是放棄了北邊幾城,直接以京師為戰場。
看著眾人驚愕的目,江惟仁隻能解釋道:“北契曆來秋後來犯,為何?因為他們不似我朝,兵馬未糧草先行。
“北契行軍沒有軍糧,要靠攻城後四掠奪,秋後北邊各倉糧滿,百姓又戶戶收,他們掠夠了糧食牲畜,好回草原過冬。
“可此次初春犯境,又是為何?因為我朝新帝登基,人心不定,又遇上郭緒裏通外合,此時南下,不為搶糧,隻為徹底傾覆大虞。”
殿雀無聲,頓了一下,江惟仁才再度開口:“所以,這一次他們會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價,直取帝京。
“三大營北上,或許剛走到宣城,北契大軍便已趕來。宣城雖然曆來都是拱衛京師之用,可向來駐兵不駐民,那宣城才多大,已有三萬大軍,三大營數萬人再一去,在城中調度不開。
“我若是北契主將,隻需分兵一半圍城,一半繞開直往京師而來,到時候京師無兵可調,便隻能坐以待斃。”
樞院的眾人皆是最善戰謀略的,這會兒聽了他的話,也無人再敢反駁。
打仗之事,無論是晏清還是曹定真,都沒主意,自然要由閣和樞院來商定。江惟仁雖然是首輔,剛才一番話也無可反駁,可讓三大營留守帝京,等於是放棄了北邊的抵,若京師再失守,那整個大虞便危如累卵。
誰也不敢冒這個險,是以樞院幾位大人據理力爭,江惟仁又豈會讓步,最後相持不下,是曹太後出來直接蓋棺定論。
既然樞院堅持讓三大營北上,首輔又堅持留守,那便讓三大營的士兵一半開拔北上,一半留守京師。
北上的那一半士兵在第二日便出了京師,當日的夜裏,前方戰報傳至文德殿。
報的是涿州失守,而這戰報,是一日前從涿州發出,是以到達帝京時,北契大軍應當已經直指宣城,算下來,不出一日,便能抵達宣城城下。
三日之後,江惟仁的預言再度應驗,宣城被圍。
——
第二日早朝時,兩位太後破例出現在了座之後,大臣們還在疑,接著監便宣布了北契兵圍宣城的消息。
北契破關的消息朝廷外皆知,可究竟敵軍如今攻到了哪裏,京師裏各種消息飛。這幾日朝廷發的邸報,又都是報喜不報憂,直到此刻,大臣們才知道宣城都已經被圍。
朝堂上自然一下了,頓時整個大殿上如沸水一般議論聲不斷,禮高聲嗬斥了幾次才安靜下來。
宣城離京師不過六十裏之遠,北契軍很快就能直抵京師。
便是年的趙元,也知道如今的況危急,他坐在座之上,看著殿的大臣們為了如何應對而爭作一團,隻能轉頭去看兩位太後的臉。
就在此時,禮部侍郎傅鏡方手持朝笏(hù)走了出來,“陛下,去歲播州土司楊氏叛,朝廷出兵十萬前往播州,如今便是星夜兼程也無法趕回,前日三大營又調一半兵力前往宣城,如今就剩了五萬,這五萬兵力要如何抗敵?”
他這樣一說,後立馬有不朝臣附和,傅鏡方便又道:“臣以為,為今之計,最要的是要保障陛下與兩位太後的安危,趁敵軍還未至,離京暫避。”
所謂的“離京暫避”,不過就是駕南逃,前朝時也是外敵侵,皇室宗族棄城而逃,南渡後立南朝,從此偏安一隅,終其一朝,也沒能將北邊的山河收複回來。
他的話音落,立時又激起議聲如沸,不朝臣站出來對他破口大罵,可更多的,卻是附請他的上奏,支持駕離京。
正當相持不下時,江惟仁走了出來,他是閣首輔,大家見了便紛紛噤聲。
“傅大人,我來問你,”他走到傅鏡方前,“駕出京之後,朝中各位大人,以及那些世家高門,是不是也要攜家眷離京出逃,若大人是京師的守軍,見到此形,還願拚死守城麽?”
“江惟仁的意思很明白,若駕此時離京,自然立刻軍心搖,那京師必不可保。”
傅鏡方也毫不讓,“社稷為重,陛下為重,若陛下留在京中,京師依舊不保,則我朝百年國祚(zuò)危在旦夕,首輔大人擔得起這個責嗎?”
江惟仁卻笑了笑,“那陛下離京之後又待如何,如前朝一樣南渡?可今時非往日,前朝十萬兵護著駕南渡,這才平安抵達江南。
“且前朝高宗正值壯年,苦心孤詣數年,方才穩定朝局,如今陛下年,在帝京尚有幾萬兵殊死守衛,若是棄城而逃,誰來保證帝駕安危?”
雖有他這一番話,可底下還是有不朝臣,支持傅鏡方所言。江惟仁雖是首輔,可生死存亡的時刻,大家也顧及不得了。
趙元見兩方爭得麵紅耳赤,互不相讓,更不知如何是好。
曹太後在後頭一言不發,兩方的意思都聽了,江惟仁說得沒錯,帝駕離京會搖軍心,可是皇帝的生母,在一個母親眼裏,兒子的命安危永遠最重。
就在此時,誰也沒有料到晏清會突然站起來。
緩緩走上前,直視著底下烏泱泱的大臣們,沉聲道:“哀家想請問各位大人,當初前朝偏安一隅,靠著向北邊稱臣和輸歲幣來茍且安。
“哀家看翰林院編纂的書冊,常常能看到諸位大人痛罵前朝的文章,怎麽到了現在,卻又紛紛效仿起前朝來了?”
的一席話,問得滿朝文武啞口無聲。
江惟仁此時上前道:“如此關頭,不思敵之計,卻散布此等搖軍心的言論,臣以為絕不能姑息。”
晏清看著他問:“首輔大人,我朝律例,兩軍對戰時陣前思退,當如何置?”
“稟太後,”江惟仁答道,“若是我軍將士,那便是即刻問斬。”
晏清冷冷一笑,“軍中將士食朝廷俸祿,文也食朝廷俸祿,將士不能言退,各位大人卻能言退,這是什麽道理?”
“太後,”江惟仁揚聲道,“禮部侍郎傅鏡方戰前思退搖軍心,臣奏請傳廷杖,以儆效尤。滿朝文武若再有附議者,便與傅鏡方同罪論。”
他說完,朝堂上的大臣們嚇得再不敢出聲,晏清明白,傅鏡方的一番言論已經使得人心搖。如今逢帝登基,外有國難當頭,此時必須上下一心,不殺傅鏡方,便不足以立威。
“張芳,”轉頭看向一側的張芳道,“傳哀家懿旨,傳廷杖,就在殿外行杖。”
傅鏡方聞聲立即跪地求饒,可殿外的侍衛已經進來,司禮監主持廷杖,尋常都是午門外行刑,如今晏清特意吩咐在殿外,就是要讓朝上的大臣們都親眼看著。
侍衛們很快將人拖出殿外,江惟仁站在眾人前,冷冷道:“帝駕不離京,誰也別想離京,即日起,五城兵馬司會守在各城門,凡有出城者,一律問斬。”
——
傅鏡方的慘聲,留在了當日殿上每一位朝臣的腦海中。
曹太後捂住了皇帝的耳朵,可趙元還是看到了遠那一抹殷紅,那抹也了他心中抹不去的記憶。
退朝之後,曹太後帶著皇帝回寢殿,晏清則前往文德殿繼續聽閣商議守城之策。
從江惟仁預測到今日的戰局時,他已經著手京中布防,這本是兵部尚書的事,可那兵部尚書對京中的守備卻還不如他清楚,於是一切事務就都直接由首輔來定奪。
這幾日晏清基本難以眠,這會兒聽著聽著眼皮就開始打架,在場其餘幾位大臣哪敢吭聲,隻是正在稟報守軍況的首輔大人,聲音越來越輕。
等晏清意識到自己差點睡過去時,殿一片安靜,有些赧然,江惟仁輕聲開口道:“娘娘累了,今日便到此為止吧。”
他逆而立,又睡眼惺忪,看不清他的神,可聽著他此刻的聲音,卻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溫。
“各位大人也都回去休息吧,”移開目,仿佛害怕與他視線相對,“這幾日大家都辛苦了。”
等殿的人都退下了,過了好一會兒,晏清才緩緩起,的確是有些累,可真要休息,又覺得心裏得停不下來。
等走出殿外,此刻清風吹來,殿角懸著的簷鈴叮當作響。側首去看,便看見了那道悉的影。
他就站在殿外,本沒有離開。
“江大人,”率先開口,“聽聞江大人已經一連幾日未曾休息過了,大人不累麽?”
他緩緩走到的側,“臣不敢休息,一會兒還得去各城牆上看城防布置。”
他這樣一說,晏清也皺起眉來,擔憂地低語,“也不知道京中的守備安排得怎麽樣了……”
江惟仁接下來的神,讓晏清覺得他仿佛已經猜到自己會說方才那句話,竟然看到他笑了起來,“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自新帝登基起,晏清從皇後變了太後,便由儀宮遷至了仁壽宮。
前來傳信的小黃門被攔在宮外,通傳到扶纓那兒,出來後皺著眉問:“什麽事兒?這會兒子娘娘在看書,你且告訴我,我到時候稟給娘娘。”
那小黃門卻“噗通”一聲跪在地上,磕了個頭才道:“姑娘恕罪,這消息必須得親自麵稟太後,若是遲了,那就是殺頭的罪,請姑娘饒奴才一命。”
扶纓見他慌這樣,尋思著定然是大事,便道:“行吧,你隨我來。”
晏清的確是在看書,殿的宮人都被屏退了,天還未暗下來,便也沒有命人來掌燈。扶纓進去的時候,便見坐在窗邊的暖炕上,聽到推門聲正轉了頭來。
“娘娘,司禮監遣人來了,說有急事要麵稟。”扶纓道。
晏清點點頭,便見後那個小黃門踏進殿,然後徑直跪在地上,聲道:“稟太後,北契關了。”
“啪”的一聲,手裏著的那冊子便掉落在炕桌上。
愣了一下,才回過神來問:“已經了關?”
嘉定關是橫雲山唯一的缺口,又有“虎口關”之稱,就是因為其易守難攻,橫雲山是大虞北邊的屏障,嘉定若破了,關一片沃野,北契的騎兵直下,便再無遮擋。
嘉定一破,則天下危矣。
“了,”那小黃門低著頭答,“嘉定關的守將郭緒叛了敵。”
因嘉定關的重要,曆來陳兵最重,輜(zī)重最多,北契若要攻城,沒有月餘實在難以攻下,可若是守將叛敵,那固若金湯的嘉定關,便了擺設。
晏清猛地站起來,看著那小黃門問道:“江大……閣諸位大人如今在哪兒?”
那小黃門自然沒留心,幾乎口而出問想問的是江大人,隻答道:“閣老們都在文德殿,正等著兩位太後前去。”
——
晏清到達文德殿時,殿幾位閣老,司禮監掌印張芳,還有曹太後悉數都在,還有樞院的幾位,也正候著,殿中掛著一張巨大的輿圖,像是一麵畫壁。
而輿圖前,一人卓然而立,正是江惟仁。
殿的大臣正打算行禮,晏清已先一步擺手道:“不必拘禮了,直接說吧。”
晏清以為,前方的戰報,自然是樞院的人先來說,誰料竟是江惟仁,轉指著輿圖上的幾地方,對著眾人道:“急報是從嘉定送出的,在三天之前,嘉定之後就是郢城,行軍不過半日便到。
“郢城守將是王肅,此人雖勇武過人,可運籌帷幄不及郭緒,臣料他至多守到第二日,再來便是涿州,涿州守將剛剛調換,將兵不合,到今日,臣猜想涿州怕是已經破了。”
急報剛傳至京師,誰都未曾料到,他卻能這般分條縷析,對幾城的守將及守備知道得這樣詳盡,想來是平日就了如指掌,國事如此繁重,他卻要事事都了然於心,看來這首輔之位,還真不是其他人能坐得了的。
“這郭緒為何要反?”晏清突然抬首問。
誰也沒料到會突然如此問,都有些發怔,還是江惟仁,看著答:“因為他當初是沈注一手提拔上來的。”
不僅是郭緒,當初沈注掌權,在軍中提拔了眾多自己的人,兵部尚書直接了傀儡,這郭緒被放到嘉定關那樣重要的地方去,自然是深得沈注的信任。
可沈注倒臺,被發配瓊州,朝廷裏他的人逐漸被清理,唯獨軍中,尤其是邊關,因忌憚北契而沒有大。
這郭緒是個能將,雖是沈注一手提拔,可先帝卻很是欣賞他。先帝在時,江惟仁自然不敢他,如今先帝崩殂,新帝年,他既然是沈注的人,那江惟仁又如何會放過他。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
“不僅如此,”江惟仁又緩緩開口,“當初沈注在軍中隨意安親信,北邊幾城大量的將領是世家子弟,多是紙上談兵,則十餘日,多則半月,北契必直抵京師。”
此話一出,殿一片噤聲,過了一會兒兵部尚書才弱弱開口:“宣城自古拱衛京師,有三萬駐軍,城牆上設有數十架去年新製的三弓床弩,想來還是能堅守個十餘日的。”
江惟仁卻冷冷一笑,“那好啊,宣城若是失守,第一個便拿崔尚書是問。”
聽了這話,那崔尚書哪裏還敢有話說。
晏清見了卻是搖頭,堂堂兵部尚書,到了如此關鍵時刻,也這般不堪為用,忽然覺得江惟仁所說,或許並非危言聳聽。
如今要如何應對,還得等著後頭陸續送抵京師的戰報,閣幾位與樞院的人自然別想休息了,晏清與曹定真也堅持守在文德殿。
終於,在破曉時分,第二封戰報傳來,印證了江惟仁的第一個猜測。
郢城失守。
京中三大營,早在昨日就已收到江惟仁的命令,集結待命,按樞院擬定出來的計劃,那便是大軍即刻開拔,支援涿州,將敵軍擊退到嘉定關外。
這聽起來是目前最有效的戰略,卻遭到了一個人的反對,那便是首輔大人。
而接下來江惟仁提出的計劃,震驚了所有人。
“三大營留守京師,寸步不離。”
這在眾人聽來幾乎匪夷所思,三大營是朝廷最銳的兵力,若現在立即北上,或許就能遏製北契的攻勢,將危機化解在京師之外。
他這樣布置,幾乎是放棄了北邊幾城,直接以京師為戰場。
看著眾人驚愕的目,江惟仁隻能解釋道:“北契曆來秋後來犯,為何?因為他們不似我朝,兵馬未糧草先行。
“北契行軍沒有軍糧,要靠攻城後四掠奪,秋後北邊各倉糧滿,百姓又戶戶收,他們掠夠了糧食牲畜,好回草原過冬。
“可此次初春犯境,又是為何?因為我朝新帝登基,人心不定,又遇上郭緒裏通外合,此時南下,不為搶糧,隻為徹底傾覆大虞。”
殿雀無聲,頓了一下,江惟仁才再度開口:“所以,這一次他們會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價,直取帝京。
“三大營北上,或許剛走到宣城,北契大軍便已趕來。宣城雖然曆來都是拱衛京師之用,可向來駐兵不駐民,那宣城才多大,已有三萬大軍,三大營數萬人再一去,在城中調度不開。
“我若是北契主將,隻需分兵一半圍城,一半繞開直往京師而來,到時候京師無兵可調,便隻能坐以待斃。”
樞院的眾人皆是最善戰謀略的,這會兒聽了他的話,也無人再敢反駁。
打仗之事,無論是晏清還是曹定真,都沒主意,自然要由閣和樞院來商定。江惟仁雖然是首輔,剛才一番話也無可反駁,可讓三大營留守帝京,等於是放棄了北邊的抵,若京師再失守,那整個大虞便危如累卵。
誰也不敢冒這個險,是以樞院幾位大人據理力爭,江惟仁又豈會讓步,最後相持不下,是曹太後出來直接蓋棺定論。
既然樞院堅持讓三大營北上,首輔又堅持留守,那便讓三大營的士兵一半開拔北上,一半留守京師。
北上的那一半士兵在第二日便出了京師,當日的夜裏,前方戰報傳至文德殿。
報的是涿州失守,而這戰報,是一日前從涿州發出,是以到達帝京時,北契大軍應當已經直指宣城,算下來,不出一日,便能抵達宣城城下。
三日之後,江惟仁的預言再度應驗,宣城被圍。
——
第二日早朝時,兩位太後破例出現在了座之後,大臣們還在疑,接著監便宣布了北契兵圍宣城的消息。
北契破關的消息朝廷外皆知,可究竟敵軍如今攻到了哪裏,京師裏各種消息飛。這幾日朝廷發的邸報,又都是報喜不報憂,直到此刻,大臣們才知道宣城都已經被圍。
朝堂上自然一下了,頓時整個大殿上如沸水一般議論聲不斷,禮高聲嗬斥了幾次才安靜下來。
宣城離京師不過六十裏之遠,北契軍很快就能直抵京師。
便是年的趙元,也知道如今的況危急,他坐在座之上,看著殿的大臣們為了如何應對而爭作一團,隻能轉頭去看兩位太後的臉。
就在此時,禮部侍郎傅鏡方手持朝笏(hù)走了出來,“陛下,去歲播州土司楊氏叛,朝廷出兵十萬前往播州,如今便是星夜兼程也無法趕回,前日三大營又調一半兵力前往宣城,如今就剩了五萬,這五萬兵力要如何抗敵?”
他這樣一說,後立馬有不朝臣附和,傅鏡方便又道:“臣以為,為今之計,最要的是要保障陛下與兩位太後的安危,趁敵軍還未至,離京暫避。”
所謂的“離京暫避”,不過就是駕南逃,前朝時也是外敵侵,皇室宗族棄城而逃,南渡後立南朝,從此偏安一隅,終其一朝,也沒能將北邊的山河收複回來。
他的話音落,立時又激起議聲如沸,不朝臣站出來對他破口大罵,可更多的,卻是附請他的上奏,支持駕離京。
正當相持不下時,江惟仁走了出來,他是閣首輔,大家見了便紛紛噤聲。
“傅大人,我來問你,”他走到傅鏡方前,“駕出京之後,朝中各位大人,以及那些世家高門,是不是也要攜家眷離京出逃,若大人是京師的守軍,見到此形,還願拚死守城麽?”
“江惟仁的意思很明白,若駕此時離京,自然立刻軍心搖,那京師必不可保。”
傅鏡方也毫不讓,“社稷為重,陛下為重,若陛下留在京中,京師依舊不保,則我朝百年國祚(zuò)危在旦夕,首輔大人擔得起這個責嗎?”
江惟仁卻笑了笑,“那陛下離京之後又待如何,如前朝一樣南渡?可今時非往日,前朝十萬兵護著駕南渡,這才平安抵達江南。
“且前朝高宗正值壯年,苦心孤詣數年,方才穩定朝局,如今陛下年,在帝京尚有幾萬兵殊死守衛,若是棄城而逃,誰來保證帝駕安危?”
雖有他這一番話,可底下還是有不朝臣,支持傅鏡方所言。江惟仁雖是首輔,可生死存亡的時刻,大家也顧及不得了。
趙元見兩方爭得麵紅耳赤,互不相讓,更不知如何是好。
曹太後在後頭一言不發,兩方的意思都聽了,江惟仁說得沒錯,帝駕離京會搖軍心,可是皇帝的生母,在一個母親眼裏,兒子的命安危永遠最重。
就在此時,誰也沒有料到晏清會突然站起來。
緩緩走上前,直視著底下烏泱泱的大臣們,沉聲道:“哀家想請問各位大人,當初前朝偏安一隅,靠著向北邊稱臣和輸歲幣來茍且安。
“哀家看翰林院編纂的書冊,常常能看到諸位大人痛罵前朝的文章,怎麽到了現在,卻又紛紛效仿起前朝來了?”
的一席話,問得滿朝文武啞口無聲。
江惟仁此時上前道:“如此關頭,不思敵之計,卻散布此等搖軍心的言論,臣以為絕不能姑息。”
晏清看著他問:“首輔大人,我朝律例,兩軍對戰時陣前思退,當如何置?”
“稟太後,”江惟仁答道,“若是我軍將士,那便是即刻問斬。”
晏清冷冷一笑,“軍中將士食朝廷俸祿,文也食朝廷俸祿,將士不能言退,各位大人卻能言退,這是什麽道理?”
“太後,”江惟仁揚聲道,“禮部侍郎傅鏡方戰前思退搖軍心,臣奏請傳廷杖,以儆效尤。滿朝文武若再有附議者,便與傅鏡方同罪論。”
他說完,朝堂上的大臣們嚇得再不敢出聲,晏清明白,傅鏡方的一番言論已經使得人心搖。如今逢帝登基,外有國難當頭,此時必須上下一心,不殺傅鏡方,便不足以立威。
“張芳,”轉頭看向一側的張芳道,“傳哀家懿旨,傳廷杖,就在殿外行杖。”
傅鏡方聞聲立即跪地求饒,可殿外的侍衛已經進來,司禮監主持廷杖,尋常都是午門外行刑,如今晏清特意吩咐在殿外,就是要讓朝上的大臣們都親眼看著。
侍衛們很快將人拖出殿外,江惟仁站在眾人前,冷冷道:“帝駕不離京,誰也別想離京,即日起,五城兵馬司會守在各城門,凡有出城者,一律問斬。”
——
傅鏡方的慘聲,留在了當日殿上每一位朝臣的腦海中。
曹太後捂住了皇帝的耳朵,可趙元還是看到了遠那一抹殷紅,那抹也了他心中抹不去的記憶。
退朝之後,曹太後帶著皇帝回寢殿,晏清則前往文德殿繼續聽閣商議守城之策。
從江惟仁預測到今日的戰局時,他已經著手京中布防,這本是兵部尚書的事,可那兵部尚書對京中的守備卻還不如他清楚,於是一切事務就都直接由首輔來定奪。
這幾日晏清基本難以眠,這會兒聽著聽著眼皮就開始打架,在場其餘幾位大臣哪敢吭聲,隻是正在稟報守軍況的首輔大人,聲音越來越輕。
等晏清意識到自己差點睡過去時,殿一片安靜,有些赧然,江惟仁輕聲開口道:“娘娘累了,今日便到此為止吧。”
他逆而立,又睡眼惺忪,看不清他的神,可聽著他此刻的聲音,卻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溫。
“各位大人也都回去休息吧,”移開目,仿佛害怕與他視線相對,“這幾日大家都辛苦了。”
等殿的人都退下了,過了好一會兒,晏清才緩緩起,的確是有些累,可真要休息,又覺得心裏得停不下來。
等走出殿外,此刻清風吹來,殿角懸著的簷鈴叮當作響。側首去看,便看見了那道悉的影。
他就站在殿外,本沒有離開。
“江大人,”率先開口,“聽聞江大人已經一連幾日未曾休息過了,大人不累麽?”
他緩緩走到的側,“臣不敢休息,一會兒還得去各城牆上看城防布置。”
他這樣一說,晏清也皺起眉來,擔憂地低語,“也不知道京中的守備安排得怎麽樣了……”
江惟仁接下來的神,讓晏清覺得他仿佛已經猜到自己會說方才那句話,竟然看到他笑了起來,“去看看不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