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嘉啟十三年夏的頭一場雨來勢洶洶,幾州同時淹,河水泛濫彌靡半個東華大地。是年民死過半,五穀不登。繼而瘟疫肆,民不聊生,盜匪四起。然未平,外患又起。乞幹人頻頻擾邊界,拿下西北重鎮葉城。朝廷在賑災剿匪和平靖西北之間疲於奔命。如此山河了三四年,朝廷終於在重新啟用被冷落良久的魏王蕭煦為征北將軍後,迎來了戰後最重要的一場勝利——將乞幹人驅逐於葉城以北。魏王的鐵鷹軍也終於詔班師回朝。
“那這回魏王定然會被立為太子了吧?”
茶館中,一人聽罷說書先生的《魏王平北傳》後問道。
說書先生六十開外,一張蠟黃容長臉,一把雪白的山羊胡。說書時表十分富,胡子仿佛都跟著上下翻。此時喝水潤嗓,卻是一派沉靜。
老先生聞言高深莫測地笑了笑,“我看未必。”
“那是為何?魏王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不立他為太子,還能立誰?他不是皇後嫡出的嗎?”
座中有一人煞有介事道:“就是因為立下了戰功……可不是有言道功高蓋主嗎?此乃天家大忌。何況,鄭後被廢多年,如今後位空懸,掌管六宮的可是聖上寵妃皇貴妃王芣。這王皇貴妃也有一子,深得聖上寵。我看誰做太子,可不好說。”
眾人也都七八舌地說起來。
茶館角落裏,一個十四五歲的年放下筆,吹幹了墨跡,合上了麵前的書本站起。雖是素布長袍,做男子裝扮,但並沒有刻意藏玲瓏段,是以一眼就瞧出是扮男裝。夥計見要走,笑著小跑過來招呼,“姑娘寫好了?”
點點頭。
“您瞧,咱們這新來的說書先生可還行?”
凝眸一笑,如桃俏春風,夥計隻覺得晃得眼暈。
“故事還算好聽,不過嘛——魏王可不是‘高九尺,闊麵重頤,眼大濃眉,膀寬腰圓。人如山嶽凜凜,聲如洪鍾鉞鉞’。”
這話是剛才說書先生的原話,這不過聽了一遍便一字不落地複述出來,引得旁邊的眾人側目。
但並沒有賣弄的意思,又是一笑,“多謝小二哥,筆墨先替我收著,下月我再來。再幫我包一屜子素包子,送到承平書坊。”說著放下錢離去。
夥計收了東西,正要送回後堂,忽然被人拉住了袖子。他低頭一看,拉住他的是個二十來歲的青年。這青年人生得紅齒白,麵如玉,一張笑臉風流倜儻。隻是一錦花裏胡哨略顯輕浮。
“客您有什麽吩咐?”
那人眼睛往外瞄了一瞄,“小二哥,那是哪家的姑娘?可曾婚配人家?隻穿著衫布,可惜了這副好。”
店小二聞言隻當他是個過路的紈絝子弟,撇了撇,毫不掩飾臉上“癩蛤蟆想吃天鵝”的鄙夷。“客,勸您打消了念頭。那姑娘肚子裏裝著半個鴻淵閣,等閑人高攀不起。”說完也懶得多做解釋,端著東西走了。
那漂亮青年不明所以地搖了搖手裏的扇子,偏頭問他邊的另一個青年,“韓元,他說的可是那個鴻淵閣?”
他旁的青年同他年紀相仿,穿著玄的襴衫,一張冷若冰霜的人臉,仿佛沒聽到他的問題,垂目擺弄著手裏的東西。仔細一看,卻是隻通雪白的老鼠。這時候正舒服地臥在他掌心,著主人的弄。
青年手裏的扇子差點沒掉到地上,隻覺得渾起了一層皮疙瘩,“韓昭,你什麽病,走哪兒都帶著這破老鼠!”這會兒連字也不了,連名帶姓地招呼他。
韓昭了眼皮,“這是玉樹,小侯爺。”
那被稱為小侯爺的,是汝南武定侯的小兒子晏璟,半年前因賀太後壽誕而頭回京。在京中結了衛國公世子韓昭,覺得十分相投便了摯友。加之京中繁華,吃喝玩樂與汝南大不相同,便是樂不思蜀地住下了。
韓昭是副人相,格卻出了名的乖戾。他養了兩隻雄白老鼠,一隻“玉樹”,一隻“臨風”。主人花容月貌,寵之這倆名字本沒什麽出格,但出格就出格在他房裏丫頭的名字。
韓昭時就有厭之名,但他皮囊生得太好,難免丫頭起心思。韓昭之母,大周長公主蕭蓉又怕兒子走了歪路,讓三代單傳的衛國公家自此後繼無人,便在他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往房裏塞人。
韓昭倒也不說什麽,隻是丫頭進了房全都要改名。別人的丫頭要麽春風秋月,要麽花紅柳綠,偏偏他給丫頭取的都是些“笤帚”“簸箕”“笸籮”之類的名字。試問哪個艾芳華的肯被這樣的名字?最可氣的是,他房中小廝的名字倒是取的一個賽一個雅致。就這樣除了做使的婆子,他房裏竟一個丫頭都沒有。連養的耗子都是公的。
“這麽喜歡,怎麽不幹脆把玉樹、臨風都帶上?”
“那臨風了凡心,正在關閉。”韓昭又是不冷不熱地道。掌心托高了,將老鼠在晏璟麵前,一邊一邊道:“‘蠍盛則木折,熾則亡。’”
晏璟“嗬嗬”幹笑了兩聲,原來在這裏等著他呢。晏璟一搖扇子,煞有介事道:“本小侯爺不過是一點之心,不忍見明珠蒙塵,解救人於水火——元華兄何必將為兄說得如此不堪?”
韓昭皮笑不笑地挑了挑,這才閑閑道:“鴻淵閣是梧州知州紀德英家的藏書樓。別看紀家如今除了紀德英做個從五品的知州,但往上數,曾也是高門。紀太老爺做過閣員,因酷藏書,外號‘書癡’。他一輩子廣搜天下之書,攢下萬卷書冊。乞骸骨歸鄉後,傾盡家資造了這鴻淵閣。累積三代,如今藏書七萬八千卷。”
“先皇曾微服私訪鴻淵閣,讚其是天下文氣所聚。為博先皇歡心,當地鄉紳族便一同出資在旁邊修建了白鷺書院。不論寒門、世家,有才者通過考試皆可學,不僅無需束脩,而且還食宿全包。”
白鷺書院晏璟是知道的,他們這回就是要書院借讀的。
“那,那姑娘是誰?”
韓昭的手停了停,若有所思。晏璟還沒等到他回答,門口進來一個眉清目秀的小廝。小廝在堂張了一下,看到了韓昭,忙跑過來,在他耳邊嘀咕了幾句。
晏璟聽不清楚,知道他不肯對人說的事打聽也沒用,索繼續搖著扇子欣賞著外街姹紫嫣紅的過路郎,時不時要評頭論足一番。韓昭卻霍然起,丟了一句“走了”,便頭也不回地邁出去了。
梧州鉞山,山中景宜人。從此快馬加鞭,一日不到便可到京中。山中不僅有紀氏名聞天下的藏書閣,更有與國子監齊名的白鷺書院。自書院開院以來,曾出過一個狀元、兩個榜眼、五個探花,中舉的更是多不勝數。
書院的學生逢休沐下山或增添文房四寶,或買書、吃飯消遣,群結隊好不熱鬧。有商人看中商機,在此經營,漸氣候。不僅有了十多家書坊,飯館客棧林立,筆鋪紙鋪更是多不勝數。又有不貴人為沾文氣在附近買房置地,此便也日漸了個繁盛的鎮子。
最繁華的所在作翰林街。可謂是一條翰林街,十分繁華地。
承平書坊在翰林街北,門臉不大,同其他幾個大書坊相比略顯得局促。但做生意者自有其道,能在翰林街站住腳跟,自有過人之。這十幾個書坊,或因價廉招攬顧客,或因售書富聞名,還有那隻做昂貴珍本的書坊,爭奇鬥豔各有千秋。
承平書坊的堂,坊主吳顯正招呼夥計把這月收集來的刻板擺到書案上。坊主是個四五十歲的矮胖男人,圓盤臉上總掛著一團和氣的笑紋。因為沉重,連說話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又因天熱,他不住地拿帕子著額上的汗。
“慢點慢點……對對……就放這裏……都說過多回了,搬東西之前先洗手,瞧你這髒手,可別毀了我的寶貝!……”
門簾一挑,進來一個窈窕影,正是剛才在茶館裏的扮男裝的。吳顯一見忙迎過去,笑道:“阿辭姑娘來了?今日似乎晚了些?”
清辭“嗯”了一聲,笑道:“一月不見,吳叔您真是越發富態了。”
吳顯抹了一把汗,哈哈一笑,“老夫這,都是對麵天香樓養出來的。”
“您忘了三叔公怎麽說的?為了您的子骨,那些膩之還是能吃就吃些吧。”
吳顯十分不以為意,“老夫這輩子就好口吃的,倘若老夫不吃,那簡直就是要了我的命。”然後打眼掃了一眼麵前的,在他看來則矣,卻略顯得單薄。“要不我人去天香樓給姑娘定個位子,整日吃素,人生豈不了許多的樂趣?我瞧著姑娘怎麽清減了?”
他本也是個讀書人,家中小有幾畝薄田,可惜考功名無,不過娶了妻子守著祖業度日。但“口腹之,何窮之有”,加上他又是特別會吃、吃,一點積蓄全用在了這上頭,最後鬧得家徒四壁、無分文。
兩年前清辭接手這承平書坊,正好遇到在門口擺攤為人寫字的吳顯,他不收銀錢,隻要人家拿些食做潤筆費。清辭覺得他有趣,未免多留心了一陣。見他還通些文墨算,人又機敏和氣,便聘了他看管這書坊。兩人雖是雇傭關係,相得倒也好。
“多謝吳叔意,我若沾了葷腥回頭田嬸聞見了,定然要發落我呢。”清辭笑道。一抬眼瞧見了桌案上的刻板,如見珠玉,雙眼都亮了起來。快步走過去,拿起其中一塊刻板仔細端詳,欣喜道:“這板片品相真好!”
吳顯也點頭稱是,“這套《周室民言》確實見。上次姑娘吩咐過後,我便他們走貨時多多留心。沒想到原本沒尋到,卻機緣巧合得到了刻板。隻可惜有幾塊刻板有損傷。”說著便指給看。
兩人仔細研究了一會兒,又商量了修複辦法。吳顯忽見手邊一本藍皮無字的書,便是笑問:“姑娘又去清風茶樓聽書了?”
清辭點點頭,“茶樓裏來了位新說書先生,口技倒是比先前那位更好。”
吳顯知道這孩子每月月初下山來必去茶樓聽書,不僅聽書,還將聽到的趣事記下來。便是打趣道:“姑娘這些年聽去的故事怕是都能攢一本書了吧?”
清辭角一彎,“攢是攢了些,隻是我那點能耐寫不出什麽得意文章,不過記下來,閑暇時同人嘮嗑有些話說罷了。”說到此,心底卻是微微一暗,隻是可惜那個聽的故事的人如今不在了。
吳顯跟著笑了笑,知道孩子事忙,便不再科打諢,從屜裏拿了賬本和一本冊子給。
“這是上個月書坊的流水,姑娘你瞧瞧。采購的英石、雲香草我都仔細驗過貨了,都在後院放著。等姑娘您瞧好了,我就吩咐人裝車。”
清辭道了句“您辛苦”,快速翻完了賬本,然後仔細地看起那冊子來。那是本花名冊,上頭不僅詳細記了人的名姓、年紀、住址、出,還有保薦人的姓名。
梅雨季節一過,便到了鴻淵閣最重要的日子——曬書。但閣中素日隻有紀三老爺紀言蹊,一對做活的田氏夫妻,另就隻有清辭這麽幾個人,逢要曬書便要尋外頭的人來幫忙。
但紀家藏書多是珍本孤本,有手腳不幹淨的便趁著做工走一些。還有那讀書的,因外姓不得鴻淵閣讀書,便假冒工人園,名為曬書實則拿著書一睹為快。這樣丟失損壞了不藏書。
紀言蹊是書之人,每每此時都心痛難當。但他不健,事又繁雜,不能時時盯著。清辭後來便想了這麽個法子,用高薪吸引工人,隻要老實本分且有人作保的。一來知道他們的來曆,二來知道他們的去,再有丟失毀壞也有地方去尋,這樣能鎮住些不懷好意的人進園子。鴻淵閣曬書賺的工錢能抵平民家一年的收,是以不人趨之若鶩。
清辭仔細看完了花名冊,在上頭勾勾畫畫,然後方才給吳顯。“那就照著名單來吧。回頭我請三叔公的意思,看看哪天開始曬書,到時候請田叔過來通知您。”
吳顯點頭說好。兩人商量完便要一同往後院去,外頭有夥計進來回話,說前麵有人來問店裏尋前朝才子李玉臣的《綺合集》。
吳顯雙手一攤,“最近也不知道怎麽了,來尋《綺合集》的人絡繹不絕。”
清辭微微笑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聽說春闈聖上親點的探花郎善治詩,宮中擺宴,探花郎一口氣作了出五首芙蓉詩,聖上誇他有李玉臣之風。後來便是傳說聖上極李詩。”
吳顯無奈地笑了笑請稍候,去了前廳,清辭則又拿起板片仔細端詳。前廳後堂不過一道門簾,因此能清楚聽到人聲。
“上次我來問,你家夥計明明說有《綺合集》的,這會兒怎麽就說沒有了?我都向主人誇下海口了,如今你說沒有,這不是誆人嗎?”
“客怕是有什麽誤會,《綺合集》上下卷確實是有的,隻是中卷,別說這整條翰林街十幾家書坊,就是整個大周的書坊,恐怕也沒人拿得出來賣呀。哦,也不是,聽說熙和長公主那裏倒是有一套,可那也不是普通百姓消得起的呀。”
《綺合集》一共三卷。因李玉臣曾卷前朝謀逆案,其著作被銷毀殆盡,流傳至今本就是某些人的手抄或私印本,十分罕見。是以上下卷易找,中卷難尋。
“滿大街都是上下卷,誰不知道中卷難買呀?”那人沒好氣道。
吳顯又勸了一會兒,那客人終於離開了。
吳顯滿頭大汗地回了堂,“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個了。”頓了頓,方才斟酌道:“不知道姑娘有沒有打算影刻《綺合集》呢?此書正是千金難求的時候,若此時刊印,定然能賺個盆滿缽滿。”去年曬書時,他恰好在鴻淵閣裏見過此書。
清辭聞言放下了板片,微微一笑,神分明很和氣,但態度卻堅決:“吳叔,您是知道三叔公的脾氣的。”
吳顯忙點頭,“是,是,老夫逾越了。”他從商這兩年染了市井氣,商人逐利天經地義,可這買下書坊卻不是謀利而印。這孩年紀不大,雖然和氣易,卻又是十分講原則。他本也是讀書人,知道大節不可奪,便不再提。
兩人到後院清點英石和雲香草。英石是放於書櫃底下防用的,而雲香草則用來驅蟲。都是藏書樓裏不可或缺的東西。等東西都查看點算過,吳顯便吩咐夥計搬運上馬車。待到茶樓把素包子送到,東西也都裝點完畢,清辭便離開了。
此時已過申時,又不逢書院休沐,是以店裏客人也不多。清辭穿過大堂,瞥見兩個戴著帷帽著華貴的郎在書架的一側翻書。沒記錯的話,那架書多是些才子佳人的小說。往常也見人買,多是打發丫頭匆匆來去,這樣堂而皇之翻看的倒真不多。但也隻是隨意一瞥,並沒放在心上,在吳顯的招呼下上了馬車離開了。
見人走了,那兩個郎也要離開。吳顯瞧見了上去笑問:“小姐們可有看中的書?”
兩人一怔,其中一個個頭小些的郎道:“沒有瞧上的。”
吳顯變戲法一樣不知道從哪裏拿了一本書出來,“小姐不如瞧瞧這本《孤鴻飄零記》?這可是大才子焚香生的新作,京中閨閣子幾乎人手一冊。說的是某朝癡心皇子和一個平民子的糾葛,那一個纏綿悱惻……”
那姑娘擺手打斷他,“不要、不要,我們姑娘不看這種書。”
吳顯的目朝書架上飄了飄,“小姐們剛才不是看得很迷嘛?”那一架可全是些才子佳人兒長的話本子。向前這書坊也是不賣這些的,但總賣些經史子集,收畢竟有限。他便找清辭拿了主意,也出售些市麵上的流行話本子。
“誰看得迷,我們是在看……”丫頭高聲分辨,卻被旁的郎打斷了話。“櫻兒,付錢吧。再拿幾本字帖。”說著側而去。
丫頭沒辦法,隻好付了錢拿了書走人。吳顯收了錢,餘見兩人上了一輛奢華的馬車,心裏覺得哪裏有些不對,可又說不上來什麽,便索不理,繼續記賬了。
馬車行了半晌,雖然日頭下去了,仍舊人悶出一汗來。清辭開車簾,把水囊和包子遞給趕車的漢子。
駕馬車的漢子姓田,口不能言,是個啞。他形短小瘦,看著不過三四十的年紀,卻是須發盡白。眼睛尤其的大,仿佛眼眶快要盛不住,眼珠子要掉出來了一樣。乍看之下,隻覺得臉上沒有一點笑意,冷煞煞的,像個泥人。清辭幾年前初見他時被他的樣子嚇壞了,但相日久便發現這田叔同他的媳婦都是極好的人,因此同他們十分親熱。
“田叔,喝口水吃點東西吧。”
每月月初,清辭同田叔一起下山,清辭不過就在翰林街上轉轉,采買些東西,田叔卻要再趕去紀家,領取當月的分例,通書信。
田叔接過水囊,喝了兩口,忽然想起什麽似的,拿手比劃了幾下。清辭會意,轉到車裏,果見座位下有一個包裹。打開包裹一看,竟然是一套衫。探出頭來,笑問:“田叔您給我買的子呀?”
田叔擺擺手,示意再看。清辭這才看到包裹裏的信,原來是紀家六姑娘清玥要及笄了,府裏要辦笄禮,這子就是給回府時穿的。清玥本是三房的庶,過繼給了紀德英的原配崔氏,同一樣都是記在嫡母名下的,算是“親姐妹”,難怪會回家。
清辭有一瞬間恍然,五年前離開紀府,名為上山服侍三叔公,實際無異於“發配”。這五年多來,父親紀德英從未允回家,人在山中向來無人問津。
前塵往事似乎是被忘的,其實不過是不肯自己再去想起,隻肯記得甜的,不願去想那些苦的,所以人生所剩也不多。這會兒乍見了府裏的消息,那過往便如剛結痂的傷疤又崩裂開,作痛。
那時候被打得多狠呀,父親一句句的規矩不是讓記在腦海裏的,而是要記到皮裏的。
往事曆曆在目,而如今竟然也快及笄了。
五歲前,是長在雲湖花船上無憂無慮不管束的野丫頭。字也是識得的,但不曾正經看過什麽書。生得,母親的姐妹們也打扮。京中最時新的料,異邦最妖嬈的舞,胭脂鋪裏最賣的水,總是第一個用上的。不讀書寫字,不是天資不好,隻是更那些麗和能人愉悅的東西。
花船上也時有新采買來的孩子,隻是教導,便樂坊裏的樂娘們頭疼。旁人一支舞要學半月,隻看一眼便會跳了;旁人一隻小曲兒要反複練上十幾二十遍,不過聽聽,便比人唱得都好。後來樂娘們教管不過來,甚至會讓去教們。
那時候雖然沒有父親,卻過得逍遙自在。後來隨紀德英回了紀府,認祖歸宗,卻沒了母親。每次試圖去回憶母親故去的那一段時日,腦袋總是會發疼,記憶也變得模糊起來,仿佛被人抹去了一樣。也曾經問過父親,不過招來父親的嗬斥責罰,告訴二崔氏是的嫡母,便隻會有這麽一個母親,往後不許再提生母。
崔氏無後,紀德英無妾,通房丫頭倒是有兩個,但也都沒誕下子嗣。清辭也懂的,紀德英仕途看好,崔氏又是族之。不僅三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庶清玥過繼給崔氏,其他房的子侄們其實暗地裏也都想過繼到二房來。而一進府便記到了崔氏名下,大約就是府裏婆子們私下說的“天大的恩典”。
清辭尤記得剛到紀府時,開始見滿院子的兄弟姐妹,還心生歡喜,想著以後有這許多的人作伴便不會孤單。可後來才發覺,原來在人群中才是最孤獨的時刻。明明們是一樣的孩子,但卻漸漸覺到了自己同們是圓鑿方枘、格格不的。
旁的姐妹都是出口章,口而出的卻都是戲文俚語。不懂戲文有什麽不好,隻是其他姐妹聽了都是花容失,落荒而逃,仿佛了家裏的異類。
生來孤單,沒有兄弟姐妹、親友長輩。母親是個清冷的子,眉頭總是鎖著一段輕愁,懶怠同人應酬。而卻是向往熱鬧的,心底有一熱烈。
但紀府中孩子出去遊,是從來沒有人會帶上的。崔氏隻道其他姐妹學有小,參加詩會宴遊,是增長見識有所進益。而不過將將開蒙,認得些字罷了。出去既不能詩作對,又不會書畫,沒得人說詩禮傳家又有萬卷藏書的紀家不會教導兒。於是,便一直被留在府裏不許出門。
有一回平山侯家老太太做壽,孩兒們都去了。本來父親那一回破天荒地許也同去,高興地像過節一樣,穿了最喜歡的服,歡歡喜喜等著晚上去赴宴。但那日下午,往常不怎麽搭理的姐妹們忽然來尋去園子裏玩。好容易打扮妥當的,本不想瘋玩弄得上汙穢。但姐妹們盛意拳拳,想,或許是個同姐妹們親近的好機會,便還是同們去了園子裏。
幾人到了湖邊,失足落進了水裏,那一日便又隻有被留在家中了。董嬤嬤夜裏照看,問到底是自己落水的,還是被人推下去的,嬤嬤會去請父親替做主。
清辭想了想,還是說自己不小心腳落下了水。因為那個時候也漸懂了,姐妹們隻是怕在外人麵前丟人,影響自己的前途,怕議不上好人家。
原來自己的滿腹熱心,並不能換來同樣的真切意。隻是失落,但從不心冷。
清辭從來不知道何為父,所以即便紀德英對冷言冷語,也隻當是董嬤嬤口中說的“嚴父”。隻是後來家裏大哥紀元遜結婚生子後,有一回見父親將侄孫囡囡扛在肩頭逗弄,才知道原來父親也可以是這樣的。原來不過是自欺欺人。
無人作伴便無人作伴吧,很小就懂得如何自己找樂子。到了紀家以後,就再不許唱曲兒跳舞了,整日裏隨著姐妹們去家學裏上課。有一份隨遇而安的心,隻是偶爾還是會懷念起雲湖花船上風輕雲淡無所拘束的自由。而後來,父親送進藏書閣,差錯地給了自由,隻是不一樣的。
低頭又看了手裏的,黛青對襟襖兒,牙白撒花湖縐。算不得多亮眼的、多時新的式樣,但還是致麗的。
尤記得離家時,行李都是崔氏料理的,綾羅綢緞是再不會有了,都是布的四季衫。那時崔氏道:“並非嫡母苛待你。要知道,‘儉開福源,奢起貧兆’。你去藏書閣便是修養明理,‘服端齊,飲食節儉’,方能明聖人之道。族裏多人想去藏書閣,都被你父親回絕了。如今你有這樣的機會,是你父親頂著閑言碎語為你謀劃來的,萬萬不可辜負了。”
雖然清辭不明白,穿得些,吃得好些,怎麽就不能明聖人之道了,但也就如此應了。隻有董嬤嬤在翻看的行李時抹眼淚,裏喃喃:“作孽呀、作孽呀!怪不得戲裏都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清辭不懂嬤嬤為什麽這麽說,隻當是心疼自己,便擁住嬤嬤肩膀,嬉笑著安道:“嬤嬤不是說阿辭天生麗質容貌無雙嗎,阿辭長得,就算沒有華服,也沒那麽重要呀。”而嬤嬤那時哭得更傷心了。
手指緩緩過子上的繡花,那是曾經過的麗。然而時過境遷,失而複得,不是不喜歡,隻是不那麽想要了。
大周嘉啟十三年夏的頭一場雨來勢洶洶,幾州同時淹,河水泛濫彌靡半個東華大地。是年民死過半,五穀不登。繼而瘟疫肆,民不聊生,盜匪四起。然未平,外患又起。乞幹人頻頻擾邊界,拿下西北重鎮葉城。朝廷在賑災剿匪和平靖西北之間疲於奔命。如此山河了三四年,朝廷終於在重新啟用被冷落良久的魏王蕭煦為征北將軍後,迎來了戰後最重要的一場勝利——將乞幹人驅逐於葉城以北。魏王的鐵鷹軍也終於詔班師回朝。
“那這回魏王定然會被立為太子了吧?”
茶館中,一人聽罷說書先生的《魏王平北傳》後問道。
說書先生六十開外,一張蠟黃容長臉,一把雪白的山羊胡。說書時表十分富,胡子仿佛都跟著上下翻。此時喝水潤嗓,卻是一派沉靜。
老先生聞言高深莫測地笑了笑,“我看未必。”
“那是為何?魏王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不立他為太子,還能立誰?他不是皇後嫡出的嗎?”
座中有一人煞有介事道:“就是因為立下了戰功……可不是有言道功高蓋主嗎?此乃天家大忌。何況,鄭後被廢多年,如今後位空懸,掌管六宮的可是聖上寵妃皇貴妃王芣。這王皇貴妃也有一子,深得聖上寵。我看誰做太子,可不好說。”
眾人也都七八舌地說起來。
茶館角落裏,一個十四五歲的年放下筆,吹幹了墨跡,合上了麵前的書本站起。雖是素布長袍,做男子裝扮,但並沒有刻意藏玲瓏段,是以一眼就瞧出是扮男裝。夥計見要走,笑著小跑過來招呼,“姑娘寫好了?”
點點頭。
“您瞧,咱們這新來的說書先生可還行?”
凝眸一笑,如桃俏春風,夥計隻覺得晃得眼暈。
“故事還算好聽,不過嘛——魏王可不是‘高九尺,闊麵重頤,眼大濃眉,膀寬腰圓。人如山嶽凜凜,聲如洪鍾鉞鉞’。”
這話是剛才說書先生的原話,這不過聽了一遍便一字不落地複述出來,引得旁邊的眾人側目。
但並沒有賣弄的意思,又是一笑,“多謝小二哥,筆墨先替我收著,下月我再來。再幫我包一屜子素包子,送到承平書坊。”說著放下錢離去。
夥計收了東西,正要送回後堂,忽然被人拉住了袖子。他低頭一看,拉住他的是個二十來歲的青年。這青年人生得紅齒白,麵如玉,一張笑臉風流倜儻。隻是一錦花裏胡哨略顯輕浮。
“客您有什麽吩咐?”
那人眼睛往外瞄了一瞄,“小二哥,那是哪家的姑娘?可曾婚配人家?隻穿著衫布,可惜了這副好。”
店小二聞言隻當他是個過路的紈絝子弟,撇了撇,毫不掩飾臉上“癩蛤蟆想吃天鵝”的鄙夷。“客,勸您打消了念頭。那姑娘肚子裏裝著半個鴻淵閣,等閑人高攀不起。”說完也懶得多做解釋,端著東西走了。
那漂亮青年不明所以地搖了搖手裏的扇子,偏頭問他邊的另一個青年,“韓元,他說的可是那個鴻淵閣?”
他旁的青年同他年紀相仿,穿著玄的襴衫,一張冷若冰霜的人臉,仿佛沒聽到他的問題,垂目擺弄著手裏的東西。仔細一看,卻是隻通雪白的老鼠。這時候正舒服地臥在他掌心,著主人的弄。
青年手裏的扇子差點沒掉到地上,隻覺得渾起了一層皮疙瘩,“韓昭,你什麽病,走哪兒都帶著這破老鼠!”這會兒連字也不了,連名帶姓地招呼他。
韓昭了眼皮,“這是玉樹,小侯爺。”
那被稱為小侯爺的,是汝南武定侯的小兒子晏璟,半年前因賀太後壽誕而頭回京。在京中結了衛國公世子韓昭,覺得十分相投便了摯友。加之京中繁華,吃喝玩樂與汝南大不相同,便是樂不思蜀地住下了。
韓昭是副人相,格卻出了名的乖戾。他養了兩隻雄白老鼠,一隻“玉樹”,一隻“臨風”。主人花容月貌,寵之這倆名字本沒什麽出格,但出格就出格在他房裏丫頭的名字。
韓昭時就有厭之名,但他皮囊生得太好,難免丫頭起心思。韓昭之母,大周長公主蕭蓉又怕兒子走了歪路,讓三代單傳的衛國公家自此後繼無人,便在他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往房裏塞人。
韓昭倒也不說什麽,隻是丫頭進了房全都要改名。別人的丫頭要麽春風秋月,要麽花紅柳綠,偏偏他給丫頭取的都是些“笤帚”“簸箕”“笸籮”之類的名字。試問哪個艾芳華的肯被這樣的名字?最可氣的是,他房中小廝的名字倒是取的一個賽一個雅致。就這樣除了做使的婆子,他房裏竟一個丫頭都沒有。連養的耗子都是公的。
“這麽喜歡,怎麽不幹脆把玉樹、臨風都帶上?”
“那臨風了凡心,正在關閉。”韓昭又是不冷不熱地道。掌心托高了,將老鼠在晏璟麵前,一邊一邊道:“‘蠍盛則木折,熾則亡。’”
晏璟“嗬嗬”幹笑了兩聲,原來在這裏等著他呢。晏璟一搖扇子,煞有介事道:“本小侯爺不過是一點之心,不忍見明珠蒙塵,解救人於水火——元華兄何必將為兄說得如此不堪?”
韓昭皮笑不笑地挑了挑,這才閑閑道:“鴻淵閣是梧州知州紀德英家的藏書樓。別看紀家如今除了紀德英做個從五品的知州,但往上數,曾也是高門。紀太老爺做過閣員,因酷藏書,外號‘書癡’。他一輩子廣搜天下之書,攢下萬卷書冊。乞骸骨歸鄉後,傾盡家資造了這鴻淵閣。累積三代,如今藏書七萬八千卷。”
“先皇曾微服私訪鴻淵閣,讚其是天下文氣所聚。為博先皇歡心,當地鄉紳族便一同出資在旁邊修建了白鷺書院。不論寒門、世家,有才者通過考試皆可學,不僅無需束脩,而且還食宿全包。”
白鷺書院晏璟是知道的,他們這回就是要書院借讀的。
“那,那姑娘是誰?”
韓昭的手停了停,若有所思。晏璟還沒等到他回答,門口進來一個眉清目秀的小廝。小廝在堂張了一下,看到了韓昭,忙跑過來,在他耳邊嘀咕了幾句。
晏璟聽不清楚,知道他不肯對人說的事打聽也沒用,索繼續搖著扇子欣賞著外街姹紫嫣紅的過路郎,時不時要評頭論足一番。韓昭卻霍然起,丟了一句“走了”,便頭也不回地邁出去了。
梧州鉞山,山中景宜人。從此快馬加鞭,一日不到便可到京中。山中不僅有紀氏名聞天下的藏書閣,更有與國子監齊名的白鷺書院。自書院開院以來,曾出過一個狀元、兩個榜眼、五個探花,中舉的更是多不勝數。
書院的學生逢休沐下山或增添文房四寶,或買書、吃飯消遣,群結隊好不熱鬧。有商人看中商機,在此經營,漸氣候。不僅有了十多家書坊,飯館客棧林立,筆鋪紙鋪更是多不勝數。又有不貴人為沾文氣在附近買房置地,此便也日漸了個繁盛的鎮子。
最繁華的所在作翰林街。可謂是一條翰林街,十分繁華地。
承平書坊在翰林街北,門臉不大,同其他幾個大書坊相比略顯得局促。但做生意者自有其道,能在翰林街站住腳跟,自有過人之。這十幾個書坊,或因價廉招攬顧客,或因售書富聞名,還有那隻做昂貴珍本的書坊,爭奇鬥豔各有千秋。
承平書坊的堂,坊主吳顯正招呼夥計把這月收集來的刻板擺到書案上。坊主是個四五十歲的矮胖男人,圓盤臉上總掛著一團和氣的笑紋。因為沉重,連說話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又因天熱,他不住地拿帕子著額上的汗。
“慢點慢點……對對……就放這裏……都說過多回了,搬東西之前先洗手,瞧你這髒手,可別毀了我的寶貝!……”
門簾一挑,進來一個窈窕影,正是剛才在茶館裏的扮男裝的。吳顯一見忙迎過去,笑道:“阿辭姑娘來了?今日似乎晚了些?”
清辭“嗯”了一聲,笑道:“一月不見,吳叔您真是越發富態了。”
吳顯抹了一把汗,哈哈一笑,“老夫這,都是對麵天香樓養出來的。”
“您忘了三叔公怎麽說的?為了您的子骨,那些膩之還是能吃就吃些吧。”
吳顯十分不以為意,“老夫這輩子就好口吃的,倘若老夫不吃,那簡直就是要了我的命。”然後打眼掃了一眼麵前的,在他看來則矣,卻略顯得單薄。“要不我人去天香樓給姑娘定個位子,整日吃素,人生豈不了許多的樂趣?我瞧著姑娘怎麽清減了?”
他本也是個讀書人,家中小有幾畝薄田,可惜考功名無,不過娶了妻子守著祖業度日。但“口腹之,何窮之有”,加上他又是特別會吃、吃,一點積蓄全用在了這上頭,最後鬧得家徒四壁、無分文。
兩年前清辭接手這承平書坊,正好遇到在門口擺攤為人寫字的吳顯,他不收銀錢,隻要人家拿些食做潤筆費。清辭覺得他有趣,未免多留心了一陣。見他還通些文墨算,人又機敏和氣,便聘了他看管這書坊。兩人雖是雇傭關係,相得倒也好。
“多謝吳叔意,我若沾了葷腥回頭田嬸聞見了,定然要發落我呢。”清辭笑道。一抬眼瞧見了桌案上的刻板,如見珠玉,雙眼都亮了起來。快步走過去,拿起其中一塊刻板仔細端詳,欣喜道:“這板片品相真好!”
吳顯也點頭稱是,“這套《周室民言》確實見。上次姑娘吩咐過後,我便他們走貨時多多留心。沒想到原本沒尋到,卻機緣巧合得到了刻板。隻可惜有幾塊刻板有損傷。”說著便指給看。
兩人仔細研究了一會兒,又商量了修複辦法。吳顯忽見手邊一本藍皮無字的書,便是笑問:“姑娘又去清風茶樓聽書了?”
清辭點點頭,“茶樓裏來了位新說書先生,口技倒是比先前那位更好。”
吳顯知道這孩子每月月初下山來必去茶樓聽書,不僅聽書,還將聽到的趣事記下來。便是打趣道:“姑娘這些年聽去的故事怕是都能攢一本書了吧?”
清辭角一彎,“攢是攢了些,隻是我那點能耐寫不出什麽得意文章,不過記下來,閑暇時同人嘮嗑有些話說罷了。”說到此,心底卻是微微一暗,隻是可惜那個聽的故事的人如今不在了。
吳顯跟著笑了笑,知道孩子事忙,便不再科打諢,從屜裏拿了賬本和一本冊子給。
“這是上個月書坊的流水,姑娘你瞧瞧。采購的英石、雲香草我都仔細驗過貨了,都在後院放著。等姑娘您瞧好了,我就吩咐人裝車。”
清辭道了句“您辛苦”,快速翻完了賬本,然後仔細地看起那冊子來。那是本花名冊,上頭不僅詳細記了人的名姓、年紀、住址、出,還有保薦人的姓名。
梅雨季節一過,便到了鴻淵閣最重要的日子——曬書。但閣中素日隻有紀三老爺紀言蹊,一對做活的田氏夫妻,另就隻有清辭這麽幾個人,逢要曬書便要尋外頭的人來幫忙。
但紀家藏書多是珍本孤本,有手腳不幹淨的便趁著做工走一些。還有那讀書的,因外姓不得鴻淵閣讀書,便假冒工人園,名為曬書實則拿著書一睹為快。這樣丟失損壞了不藏書。
紀言蹊是書之人,每每此時都心痛難當。但他不健,事又繁雜,不能時時盯著。清辭後來便想了這麽個法子,用高薪吸引工人,隻要老實本分且有人作保的。一來知道他們的來曆,二來知道他們的去,再有丟失毀壞也有地方去尋,這樣能鎮住些不懷好意的人進園子。鴻淵閣曬書賺的工錢能抵平民家一年的收,是以不人趨之若鶩。
清辭仔細看完了花名冊,在上頭勾勾畫畫,然後方才給吳顯。“那就照著名單來吧。回頭我請三叔公的意思,看看哪天開始曬書,到時候請田叔過來通知您。”
吳顯點頭說好。兩人商量完便要一同往後院去,外頭有夥計進來回話,說前麵有人來問店裏尋前朝才子李玉臣的《綺合集》。
吳顯雙手一攤,“最近也不知道怎麽了,來尋《綺合集》的人絡繹不絕。”
清辭微微笑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聽說春闈聖上親點的探花郎善治詩,宮中擺宴,探花郎一口氣作了出五首芙蓉詩,聖上誇他有李玉臣之風。後來便是傳說聖上極李詩。”
吳顯無奈地笑了笑請稍候,去了前廳,清辭則又拿起板片仔細端詳。前廳後堂不過一道門簾,因此能清楚聽到人聲。
“上次我來問,你家夥計明明說有《綺合集》的,這會兒怎麽就說沒有了?我都向主人誇下海口了,如今你說沒有,這不是誆人嗎?”
“客怕是有什麽誤會,《綺合集》上下卷確實是有的,隻是中卷,別說這整條翰林街十幾家書坊,就是整個大周的書坊,恐怕也沒人拿得出來賣呀。哦,也不是,聽說熙和長公主那裏倒是有一套,可那也不是普通百姓消得起的呀。”
《綺合集》一共三卷。因李玉臣曾卷前朝謀逆案,其著作被銷毀殆盡,流傳至今本就是某些人的手抄或私印本,十分罕見。是以上下卷易找,中卷難尋。
“滿大街都是上下卷,誰不知道中卷難買呀?”那人沒好氣道。
吳顯又勸了一會兒,那客人終於離開了。
吳顯滿頭大汗地回了堂,“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個了。”頓了頓,方才斟酌道:“不知道姑娘有沒有打算影刻《綺合集》呢?此書正是千金難求的時候,若此時刊印,定然能賺個盆滿缽滿。”去年曬書時,他恰好在鴻淵閣裏見過此書。
清辭聞言放下了板片,微微一笑,神分明很和氣,但態度卻堅決:“吳叔,您是知道三叔公的脾氣的。”
吳顯忙點頭,“是,是,老夫逾越了。”他從商這兩年染了市井氣,商人逐利天經地義,可這買下書坊卻不是謀利而印。這孩年紀不大,雖然和氣易,卻又是十分講原則。他本也是讀書人,知道大節不可奪,便不再提。
兩人到後院清點英石和雲香草。英石是放於書櫃底下防用的,而雲香草則用來驅蟲。都是藏書樓裏不可或缺的東西。等東西都查看點算過,吳顯便吩咐夥計搬運上馬車。待到茶樓把素包子送到,東西也都裝點完畢,清辭便離開了。
此時已過申時,又不逢書院休沐,是以店裏客人也不多。清辭穿過大堂,瞥見兩個戴著帷帽著華貴的郎在書架的一側翻書。沒記錯的話,那架書多是些才子佳人的小說。往常也見人買,多是打發丫頭匆匆來去,這樣堂而皇之翻看的倒真不多。但也隻是隨意一瞥,並沒放在心上,在吳顯的招呼下上了馬車離開了。
見人走了,那兩個郎也要離開。吳顯瞧見了上去笑問:“小姐們可有看中的書?”
兩人一怔,其中一個個頭小些的郎道:“沒有瞧上的。”
吳顯變戲法一樣不知道從哪裏拿了一本書出來,“小姐不如瞧瞧這本《孤鴻飄零記》?這可是大才子焚香生的新作,京中閨閣子幾乎人手一冊。說的是某朝癡心皇子和一個平民子的糾葛,那一個纏綿悱惻……”
那姑娘擺手打斷他,“不要、不要,我們姑娘不看這種書。”
吳顯的目朝書架上飄了飄,“小姐們剛才不是看得很迷嘛?”那一架可全是些才子佳人兒長的話本子。向前這書坊也是不賣這些的,但總賣些經史子集,收畢竟有限。他便找清辭拿了主意,也出售些市麵上的流行話本子。
“誰看得迷,我們是在看……”丫頭高聲分辨,卻被旁的郎打斷了話。“櫻兒,付錢吧。再拿幾本字帖。”說著側而去。
丫頭沒辦法,隻好付了錢拿了書走人。吳顯收了錢,餘見兩人上了一輛奢華的馬車,心裏覺得哪裏有些不對,可又說不上來什麽,便索不理,繼續記賬了。
馬車行了半晌,雖然日頭下去了,仍舊人悶出一汗來。清辭開車簾,把水囊和包子遞給趕車的漢子。
駕馬車的漢子姓田,口不能言,是個啞。他形短小瘦,看著不過三四十的年紀,卻是須發盡白。眼睛尤其的大,仿佛眼眶快要盛不住,眼珠子要掉出來了一樣。乍看之下,隻覺得臉上沒有一點笑意,冷煞煞的,像個泥人。清辭幾年前初見他時被他的樣子嚇壞了,但相日久便發現這田叔同他的媳婦都是極好的人,因此同他們十分親熱。
“田叔,喝口水吃點東西吧。”
每月月初,清辭同田叔一起下山,清辭不過就在翰林街上轉轉,采買些東西,田叔卻要再趕去紀家,領取當月的分例,通書信。
田叔接過水囊,喝了兩口,忽然想起什麽似的,拿手比劃了幾下。清辭會意,轉到車裏,果見座位下有一個包裹。打開包裹一看,竟然是一套衫。探出頭來,笑問:“田叔您給我買的子呀?”
田叔擺擺手,示意再看。清辭這才看到包裹裏的信,原來是紀家六姑娘清玥要及笄了,府裏要辦笄禮,這子就是給回府時穿的。清玥本是三房的庶,過繼給了紀德英的原配崔氏,同一樣都是記在嫡母名下的,算是“親姐妹”,難怪會回家。
清辭有一瞬間恍然,五年前離開紀府,名為上山服侍三叔公,實際無異於“發配”。這五年多來,父親紀德英從未允回家,人在山中向來無人問津。
前塵往事似乎是被忘的,其實不過是不肯自己再去想起,隻肯記得甜的,不願去想那些苦的,所以人生所剩也不多。這會兒乍見了府裏的消息,那過往便如剛結痂的傷疤又崩裂開,作痛。
那時候被打得多狠呀,父親一句句的規矩不是讓記在腦海裏的,而是要記到皮裏的。
往事曆曆在目,而如今竟然也快及笄了。
五歲前,是長在雲湖花船上無憂無慮不管束的野丫頭。字也是識得的,但不曾正經看過什麽書。生得,母親的姐妹們也打扮。京中最時新的料,異邦最妖嬈的舞,胭脂鋪裏最賣的水,總是第一個用上的。不讀書寫字,不是天資不好,隻是更那些麗和能人愉悅的東西。
花船上也時有新采買來的孩子,隻是教導,便樂坊裏的樂娘們頭疼。旁人一支舞要學半月,隻看一眼便會跳了;旁人一隻小曲兒要反複練上十幾二十遍,不過聽聽,便比人唱得都好。後來樂娘們教管不過來,甚至會讓去教們。
那時候雖然沒有父親,卻過得逍遙自在。後來隨紀德英回了紀府,認祖歸宗,卻沒了母親。每次試圖去回憶母親故去的那一段時日,腦袋總是會發疼,記憶也變得模糊起來,仿佛被人抹去了一樣。也曾經問過父親,不過招來父親的嗬斥責罰,告訴二崔氏是的嫡母,便隻會有這麽一個母親,往後不許再提生母。
崔氏無後,紀德英無妾,通房丫頭倒是有兩個,但也都沒誕下子嗣。清辭也懂的,紀德英仕途看好,崔氏又是族之。不僅三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庶清玥過繼給崔氏,其他房的子侄們其實暗地裏也都想過繼到二房來。而一進府便記到了崔氏名下,大約就是府裏婆子們私下說的“天大的恩典”。
清辭尤記得剛到紀府時,開始見滿院子的兄弟姐妹,還心生歡喜,想著以後有這許多的人作伴便不會孤單。可後來才發覺,原來在人群中才是最孤獨的時刻。明明們是一樣的孩子,但卻漸漸覺到了自己同們是圓鑿方枘、格格不的。
旁的姐妹都是出口章,口而出的卻都是戲文俚語。不懂戲文有什麽不好,隻是其他姐妹聽了都是花容失,落荒而逃,仿佛了家裏的異類。
生來孤單,沒有兄弟姐妹、親友長輩。母親是個清冷的子,眉頭總是鎖著一段輕愁,懶怠同人應酬。而卻是向往熱鬧的,心底有一熱烈。
但紀府中孩子出去遊,是從來沒有人會帶上的。崔氏隻道其他姐妹學有小,參加詩會宴遊,是增長見識有所進益。而不過將將開蒙,認得些字罷了。出去既不能詩作對,又不會書畫,沒得人說詩禮傳家又有萬卷藏書的紀家不會教導兒。於是,便一直被留在府裏不許出門。
有一回平山侯家老太太做壽,孩兒們都去了。本來父親那一回破天荒地許也同去,高興地像過節一樣,穿了最喜歡的服,歡歡喜喜等著晚上去赴宴。但那日下午,往常不怎麽搭理的姐妹們忽然來尋去園子裏玩。好容易打扮妥當的,本不想瘋玩弄得上汙穢。但姐妹們盛意拳拳,想,或許是個同姐妹們親近的好機會,便還是同們去了園子裏。
幾人到了湖邊,失足落進了水裏,那一日便又隻有被留在家中了。董嬤嬤夜裏照看,問到底是自己落水的,還是被人推下去的,嬤嬤會去請父親替做主。
清辭想了想,還是說自己不小心腳落下了水。因為那個時候也漸懂了,姐妹們隻是怕在外人麵前丟人,影響自己的前途,怕議不上好人家。
原來自己的滿腹熱心,並不能換來同樣的真切意。隻是失落,但從不心冷。
清辭從來不知道何為父,所以即便紀德英對冷言冷語,也隻當是董嬤嬤口中說的“嚴父”。隻是後來家裏大哥紀元遜結婚生子後,有一回見父親將侄孫囡囡扛在肩頭逗弄,才知道原來父親也可以是這樣的。原來不過是自欺欺人。
無人作伴便無人作伴吧,很小就懂得如何自己找樂子。到了紀家以後,就再不許唱曲兒跳舞了,整日裏隨著姐妹們去家學裏上課。有一份隨遇而安的心,隻是偶爾還是會懷念起雲湖花船上風輕雲淡無所拘束的自由。而後來,父親送進藏書閣,差錯地給了自由,隻是不一樣的。
低頭又看了手裏的,黛青對襟襖兒,牙白撒花湖縐。算不得多亮眼的、多時新的式樣,但還是致麗的。
尤記得離家時,行李都是崔氏料理的,綾羅綢緞是再不會有了,都是布的四季衫。那時崔氏道:“並非嫡母苛待你。要知道,‘儉開福源,奢起貧兆’。你去藏書閣便是修養明理,‘服端齊,飲食節儉’,方能明聖人之道。族裏多人想去藏書閣,都被你父親回絕了。如今你有這樣的機會,是你父親頂著閑言碎語為你謀劃來的,萬萬不可辜負了。”
雖然清辭不明白,穿得些,吃得好些,怎麽就不能明聖人之道了,但也就如此應了。隻有董嬤嬤在翻看的行李時抹眼淚,裏喃喃:“作孽呀、作孽呀!怪不得戲裏都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清辭不懂嬤嬤為什麽這麽說,隻當是心疼自己,便擁住嬤嬤肩膀,嬉笑著安道:“嬤嬤不是說阿辭天生麗質容貌無雙嗎,阿辭長得,就算沒有華服,也沒那麽重要呀。”而嬤嬤那時哭得更傷心了。
手指緩緩過子上的繡花,那是曾經過的麗。然而時過境遷,失而複得,不是不喜歡,隻是不那麽想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