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王妃道:「你倒是剛烈子,可你這麼做,得罪的人就多了。」
「是以草民正打算趕回家鄉,通知父母,總要思考一個保命方法。」
明霞郡主奇道:「對方有權有勢,你有何保命之法?」
趙清漪道:「遷居到東京來,明正大以被沈俊欺辱的前恩師份生活,謀克謀。」
李王妃道:「但你們何以謀生呢?」
趙清漪回道:「便不種地,我也有謀生之技,先接了他們進京再說,沈俊若再敢傷天害理,我拼了一條命告狀。」
李王妃不好笑,但想大約也不是玩笑的,又有幾分敬佩。
「不過此次虧你們去見的是開封府范大人,若是其它員,只怕又難說了。」
「草民也聽說了范大人是個好。但原想以命為代價促使范大人為我洗冤,沒有想到有郡主出面,我能保全命。郡主對我恩同再造,草民定當結草銜環。」以命為代價是虛言,原是想在以妻告夫之後,在收押時逃跑的。
李王妃哈哈大笑:「趙娘子不必如此,這本是你結下的善緣……」
明霞郡主笑道:「趙大姐,你在進京路上救過一個人,是不是?」
明霞郡主笑著將事原委說了,趙清漪訝然,想起徐昀,不過當時他稱姓李。
一路上他們私下流卻是不多的,只不過路上諸事都是打理的。他傷換洗服也是洗的,吃食是料理的,而傷葯也是準備的和換的,有兩天服的葯是在客店煎的卻讓大郎給他送去。
那個徐昀還有這樣顯赫的份?
趙清漪聽后道:「草民倒是眼拙,不知世子爺的份,只怕多有失禮之。」
李王妃道:「只是這不知才是難得。」
趙清漪道:「不瞞王妃郡主,當時我們也收了世子爺一個斑指,草民當真無地自容。」
明霞郡主笑道:「那你將斑指還來。」
趙清漪不乾乾一笑,沒有回答,沈智雲想說,趙清漪拉了拉他,搖了搖頭。
李王妃邀請去後花園一游,因是覺得個剛烈,頗肖自己,再有救子之命的前因在,李王妃卻也甚是禮遇。
在這寸土寸金的東京,英親王府後花園也有三十四畝地,十畝荷塘此時景緻正好,李王妃和明霞郡主帶了們母子到了賞心亭中。
賜座飲茶,因李王妃相問,趙清漪也不說起南方風,原主最悉的還是四季農事和租子,李王妃倒也聽得津津有味。
李王妃年輕時本也不是在後宅的,那活的比明霞郡主還驕傲,帶著一隊紅衛在邊疆重鎮直來直去。李王妃還能問民生的關鍵之,不知不覺趙清漪想到前世的前世作為國學教授,研究北宋文學,還研究王安石,不得了解他的生平和赫赫有名的王安石變法。
其中也有與農人息息相關的,說起民間借貸之事,不點及王安石的青苗法的目標的偉大正和作上被員曲解上下其手的弊端。
想起自己在穿越前偶爾也看過一部穿越小說《新宋》,談起主角的外包業務的改良青苗法。
「這樣作比之原青苗法倒是減了幾點缺陷,但仍有一個大缺陷。前朝在財政上就有極大的弊端,無法形數目上的財政,缺乏這方面的人才,空有兵書十冊,無一戰之將,也不過空中閣樓。一個朝廷就像一個大家庭,如我持沈家,我需計算我地上有多產出,家中每一口人每天要吃多,冬季夏季有所不同,而孩子們隨著年歲的增長食量也有所不同。是以要對每年的開支做好預算,並且我還得計算我一年要干多活,我才不至於讓家中有人死。詩書之雅,人之所好,但是庶務卻是一個家的本。一個小家尚且如此,社稷之重,可見一斑。王安石變法需用繡花的細,他卻用打鐵的力道,豈能不敗?」這些本就是歷朝歷代的弊病,不是北宋一朝。
李王妃訝然,道:「這些是沈狀元教你的嗎?」
趙清漪道:「他素來瞧不上我,如何會教我?但家父、祖父、曾祖父是秀才或舉人,三代積累,家中藏書頗多,我看過一些史書。持家十年,干農活時也是累著時,想想這些事,打發時間。」
明霞嘆道:「原來趙姐姐不但言詞敏銳,字寫得好,還通讀史書,我是真的佩服。」
趙清漪笑道:「說來漸愧,趙某有意賣弄,只因我南下接來父兄,我雖有拚命之心,但也怕惡人防不勝防。草民倒起攀附之心,以圖自保……」人家穿越男主以改良青苗法引起滿朝的驚艷,這改良的改良更優於穿越男主,在這個時代怎麼也不平凡吧。
明霞哈哈大笑,說:「趙姐姐,這話你怎麼直說出來?」
趙清漪道:「草民有此心已無地自容,對郡主這樣明磊落、俠義之心的子,草民扭作態,卻是辱沒了你。」
明霞郡主甚是高興,這輩子想攀附的人不知凡幾,但是多有醜態,偏這位君子坦。
忽聽一聲朗笑,說:「聽趙娘子一席話,令孤塞頓開呀!」
卻見兩個俊的青年男子,一穿白袍,一穿紫袍過來,一個氣度高華、溫文爾雅,一個冷俊剛毅,材修長。
趙清漪均是不識,但是對上那紫袍男子的眼睛就認了出來,知他就是當時易了容的徐昀。
「太子哥哥!哥哥!」明霞郡主上前挽住徐昀的手臂,問道:「哥哥不是還在休養嗎?怎麼過來了?」
趙清漪聽到還有太子,雖然這在古代是撲街率極高的職業,但是對於現在的來說是個了不得的大人。
「草民參見太子殿下,參見世子爺!」
「平吧。」太子徐晟提起袍角進了亭子,李王妃也站了起來,徐晟笑道:「嬸子就不必多禮了,孤原是聽說昀弟傷才過來看看,沒有想到遇上這樣的趣事。」
徐晟看看趙清漪道:「這位娘子面生得很,孤今日聽你一席話甚有,不知如何稱呼。」
趙清漪揖手道:「草民姓趙,名清漪,草字子凈,兩浙衢州府人士。」
徐晟笑道:「趙娘子倒也有趣。」自稱草民,而不是民婦,還有字。
趙清漪微微一笑,未多語,李王妃見雖仍以男子之禮回太子,但是不卑不,無急切攀附之心,不也覺氣度不俗。
徐晟素來有仁德之名,今日在叔父府上,也無架子,卻問:「孤聽你點評前朝變法之事,倒是通讀史書。」
趙清漪笑道:「草民在王妃、郡主面前狂浪,倒教殿下見笑。」
徐晟笑道:「你當真是自己對前朝之事有些看法?」
趙清漪道:「草民瞎想,對與不對,卻是兩說。」
徐晟說:「孤聽你對前宋青苗法還有未盡之語,孤願聞其詳,不知趙娘子可願賜教?」
趙清漪道:「草民不敢。不過些鄉里人的想法,太子殿下當個笑話聽,也是草民的榮幸。」
徐晟靜待下文,趙清漪也不客氣,為了生存和任務。
「方才談及青苗法,與草民談及的改良青苗法。但這改良青草法初推行應有些效,弊端卻也不。首先,因為朝廷只是監督方,執行員毫無政績力,那麼只怕他們會推諉,員養怠政習。一方面,中下等戶有借貸的需求,一方面民間剩餘資本有求息的機,因此在地方上資本未必願意介青苗貸的業務,畢竟利息較低且借款人的風險程度較為令人不安。於是,在地方是很難徹底執行,所以這種改良青苗法很難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推廣。」
徐晟資聰穎,雖然聽到如「資本」這樣的詞有些生僻,但是漢文的魅力就是文會義,他也基本猜對。
徐晟道:「聽你之言卻有幾分道理。可是民間高利貸卻是無法查的。」
趙清漪笑道:「殿下也是真知卓見。」
徐晟道:「要借錢的自然是有急用的窮人,真的查了,窮人連緩口氣的機會都沒有。青黃不接時沒有錢,恐要誤農時。」徐晟年時就學習政務,還看過前朝史集,看得出來當司馬廢除了所有新法之後,前朝朝廷很快重新進困境,憂外患下亡國。
趙清漪道「不錯。但是窮人資產很,還款能力低下,信用極低,不是他們不還錢,而沒有錢的話殺了他們也沒用,自然就會拖欠。因此貸出者的錢就會斷流,一斷流,錢莊無法經營,全是呆賬爛賬,錢莊都倒閉了,朝廷的變法就胎死腹中。這還是有良心的錢莊。但是實際作中應該另一種況為多。」
「什麼況?」
「在一鄉一里,貸出者通常居於優勢地位,在青黃不接時,貧窮的借貸人面臨生存危機,不得不接不平等的利息。更有甚者,貸出人在借貸發生之前其實已經看好借貸人的某些資產多數為田地,貸出人利用各種優勢,權勢、關係、功名和金錢,通過高利貸的方式謀取該資產。但朝廷要止借貸卻是讓窮人直接過不下去了。」總之是借貸雙方都有問題。
「那麼朝廷應該管理這方面的事嗎?」
「對,但是朝廷用什麼樣的法條管呢?」
「孤願聞其詳。」
「首先,規定合理的利息率上限。
其次,借貸發生時,必須有朝廷相關衙門出帶有唯一編號的貸款文書。最好一式四分,借、貸各執一份,而地方和戶部最好也要各執一份。若是沒有朝廷的貸款文書,發生逾期不還的況時,貸方想奪地補償無法得到朝廷的地契。在這種況下,由政府出格式化的借貸文書,連文書費多,不可超過多,甚至,員加派費用可上訪匿名告發的權益都印在上面,起到一定程度扼制腐/敗的作用。統一格式,也可防止地方劣紳欺騙文化素質低下的農民。
再次,青苗貸的借貸人,可令其不得離開本鄉本土,否則可論罪,在這樣的借貸條件下,青苗借貸人的年利率上限可適當降低。但行商、海商借貸則另外規定。
最後,朝廷在公證借貸關係時,同時收取相當於借貸額「廿稅一」以下的契稅,這是在農民的承範圍之的。但於此同時,取消朝廷收取的青苗錢管理費,統一納契稅中。如此,朝廷反而可從大量的借貸活中厘稅,其收益決不會低於青苗錢管理費。取消青苗錢管理費,則實際上減了青苗錢借貸人的經濟負擔,而對於大額的商業信貸,由於存在單筆稅額上限,也不會形嚴重的負擔。
如此改變的目的在於,一方面限制借貸雙方的惡,而讓雙方都得好;一方面,可擴大朝廷稅收來源;對於社稷來說,限制了災荒年或高利貸毒瘤可能形的土地兼并,減流民的可能,一定程度上保障朝廷課稅的土地數量,也減大夏丁口為豪族奴。」
趙清漪心想:在現實世界看穿越小說《新宋》時,男主的改良青苗法優越於王安石的青苗法,這個穿越男主基礎上的進一步改良,推行開來也優於穿越男主的方法。《新宋》中男主因此法石破天驚、大書特書,被朝臣引為治世奇才。後來雖也有弊端,但是任何一項政策都不會是完的,只有現實條件下最合適的。
趙清漪此時可不想出將相,但是沈俊偏偏是當的,在古代,拖家帶口的還有任務,獨自去浪跡江湖絕對是下策,只好博眼球找靠山了。
徐晟不站了起來,頓了頓,朝趙清漪抱拳,道:「趙娘子高見呀,孤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趙清漪揖手道:「太子殿下懷寬廣,不以草民子之為忤,竟能聽草民淺見。」
徐晟這才醒悟過來,竟是子,但是他心激竟是忘了。因今上龍欠安,又只有一子,太子已經手許多政事。而王朝盛世之下的憂自然已經能夠到了,畢竟本朝立國已近七十載。這是每一個封建王朝度過中期后必然會出現的問題,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王朝逃出這種命運的。而徐晟雖然沒有什麼後世的歷史觀,作為一個從小心教養長大,勤好學,志向遠大的太子,他也明白自己接手江山將會面臨的憂外患,腹有新政之打算,卻因前朝的失敗,也不敢輕言變法。
徐晟頓了頓,問道:「那麼趙娘子怎麼看募役法?」
趙清漪道:「其實其本還是一個錢字,如果朝廷有足夠的錢,雇傭勞役,也不需要另外徵收免役錢。」
徐晟問道:「那朝廷如何更有錢。」
趙清漪道:「民富則國富,每個臣民有更多的生存資源,那麼按照同樣的稅率給朝廷的稅自然更多。」
「如何民富。」
「草民說個例子,就以種地、紡紗、織布、打鐵為例……」趙清漪將分工和生產效率的理論以淺顯的方式說出來,並用算證明。
在場之人無不驚駭,這道理不深,卻從無人這樣思考。
「這樣臣民付出更短時間的勞,但生產出更多的東西,而朝廷可以更多的臣民財富為基準課稅。當然,這需要比較久的時間,但這是治本的,如果是要短期應急的,草民倒也有幾個法子。」
「趙娘子請坐,孤願聞其詳。」徐晟原也是聽嬸子堂妹和一個婦人竟然聊起民生和前朝變法,好奇之下才且一聽,原是並不看重子,但那見解卻實在是犀利獨到,便是他邊的近臣也沒有這樣的認知,他有一番志向,自然被吸引。此時更收起了輕視子之心。
趙清漪謝了坐下,道:「草民時曾見一老人,得他贈一本士大夫可視之為奇//技巧之書,因家父是個秀才,這種書草民是不改告知他的。但是草民長大后,卻覺也許可行,不過手中無人無錢,又是背負夫家、被婆母嚴加管制的子才難以實現……」
趙清漪舉了個例子,以製造磷的工序為例,這個在古代還是可行的,再以自己曾經是農婦為由說明磷的作用。
「若有田者出錢向朝廷買這種料,朝廷就多出收,每畝田產出提升,朝廷也能多出稅來。但是行不行,做了才知道,也要時間。」
「那農田水利法呢?」
「草民讀書時曾經讀到前宋時有冗兵之憂,不知本朝如何?」
「你是說讓沉冗之兵去修農田水利?」
趙清漪也拿出諸葛亮隆中對的態度來,有機會就把握才是真英雄。蘇秦張儀諸葛亮都有一張好,他們行,為何不行?
「其實還在一個錢字。朝廷軍和北防重要,自然不能,但是水患農田多的南方洽沒有這個問題。朝廷冗下的就是這些兵,不裁併不是很需要這些兵,而是恐這些兵源無業之人流民間釀匪禍。若是將其改編為隸屬工部的水利施工隊,原來戶部拔的軍餉改為施工銀,那麼朝廷就節省了開支。而施工銀一半預付,一半撥於地方,等工程完後,地方看到按要求完的水利工事時才付另一半款。兩方相互制衡,以防貪腐和豆腐渣工事。但是這前提也是地方年度水利工事預立項,報於朝廷,朝廷核準立項再合理安排施工隊下去做事。工程出事第一責任人是驗收的地方,一來工部的施工隊不是好欺的,該給的錢不敢不給,二來為了自己的烏紗他得好好監督驗收,且有參本之權,三來施工隊想要收到另一半錢,只有做好自己的水利工事,負責項目的工部員想陞也要看住這個項目。不過還有個前提,施工隊要學習建築和水利,這可以請教地方。其中肯定是有問題的,做了才知道,但我想比原來十之八九貪/之口好些。殿下可以先在一府或一省試驗,總結利弊,揚長避短,再推行兩省,三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革新之事不可之過急。」
徐晟掌嘆道:「妙呀,妙!富國之法,趙娘子皆有獨到的見解,不知這強兵之法……」
趙清漪道:「草民倒也些淺見,不過說來話長……」說了這麼多,口呀。
明霞郡主卻遞了杯茶給,趙清漪忙起謝了,再優雅座。
「軍事問題,可以分為人才的問題、錢的問題、組織架構的問題、貪腐的問題、將士積極的問題、戰法的問題。首先拋開錢,說一說人,什麼樣的人朝廷,或者說聖上用的有信心和安心呢?一、肯定要有軍事才能;二、就是最大可能的忠於聖上。什麼人最大可能的忠於聖上?一、知遇之恩;二、真正的天子門生;三、利益同盟。這又涉及軍事人才取士的問題……」
趙清漪講得自己都頭暈眼花,講了兩個時辰了,好累,他們還在聽,沒有打斷的意思。從帝王帑撥款設立皇家軍事學院,詔告向天下招生;到軍事總參制度,思想建設;講到晉陞制度。還有所知的一些實用陣法還沒有講完,明霞郡主忽然忍不住想出恭,一看太都西斜了,忘了吃午飯,趙清漪肚子再一聲。
徐晟看看太,嘆道:「都申時了。」
趙清漪起道:「時候不早了,草民也該告辭了。」
徐晟可以打包票,他一生從未有在實務上有如此深之人,實在是驚世之才,儘管是個子。若不是個子,若仕,他必要重用。
徐晟再問的居所,一聽是客棧,驚道:「趙娘子竟無落腳之嗎?不知尊夫在何?」
趙清漪淡淡一笑:「草民前夫乃是今科狀元,草民剛與他和離,這就攜兒回鄉去,不想回鄉之前有緣能拜見殿下。」
「什麼?」
和離之事不過發生在三天前,而徐晟平日理政務,或見臣子,也不會談這種八卦,而太子妃有孕沒有天天進宮請安,也是一時半會兒還沒有聽說過。
李王妃卻及力挽留趙清漪用膳,趙清漪看看兒子,才道:「恭敬不如從命。謝過王妃。」以的講學,吃一頓飯是很便宜了。
徐晟也留下用膳,對趙清漪極是禮遇,趙清漪雖是鄉婦,倒也落落大方,沈智雲有些失態,到底是十歲兒,況且任何人見到太子的禮遇有這樣的反應也正常。
徐晟雖可惜是子,不能科舉為,卻也開口挽留,趙清漪道:「不瞞殿下,此次和離,草民將沈俊和王尚書得罪了,家父家慈尚還不知,草民實在放心不下。明日要起程返鄉,侍奉二老。」
徐晟為皇太子,倒不好問一個外姓子這些事,心想李王妃定然知道。
徐晟道:「你一孤子千里迢迢南下,何等危險,不如孤派兩個侍衛護送於你。」徐晟想要打聽清楚的底細,再看后招,說話點到為止。
趙清漪微一斟酌,笑道:「殿下盛,草民若是婉拒倒是顯得矯了,那麼草民恭敬不如從命,謝殿下恩典!」
飯後告辭,明霞郡主送他們出門,這時已經親切地著趙姐姐了。
「趙姐姐,明日我也來送你,真捨不得你,你一定要儘快回京來。趙姐姐驚世之才,可笑那王薇好意思稱東京第一才。」
趙清漪笑道:「因為我不是東京人。」
明霞郡主哈哈大笑,拉著的手說:「我就喜歡姐姐的爽快!」
明霞郡主了沈智雲的頭,說:「好孩子,你的敦厚至孝終是有福的,要好好孝順你母親。」
沈智雲的臉紅了,說:「謝謝郡主娘娘,智雲會的。」
三人依依惜別,而趙清漪也攜孩子上了王府備的轎子。
……
徐晟聽說了堂妹的轉述的親所見也不訝然,半晌才道:「趙娘子竟是如此剛子!孤見那沈狀元也是一表人才,人品盡然如此卑劣!」
徐晟卻又轉而嘆道:「但是世上從不缺這沈俊這種人。」
明霞郡主道:「點沈俊當狀元,還不如讓姐姐當狀元呢。雖然我只聽懂了十之二三,卻也覺得好厲害。」
徐昀道:「我當初在船上見教子讀書,無需書冊,信口傳授,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便覺不凡。因知沈狀元新娶之事,只怕不了,才告知妹妹,妹妹幫,也是還了對我的救命之恩了。」
徐晟笑道:「還讓孤見到這樣一位中諸葛。雖是子,若進京,不如招為堂妹的門客,孤也好空時便來聽聽。」
徐晟東宮有不門客,但是他若招一個子去,絕對要起,而這樣剛的子又不可能招來為妾。
明霞郡主笑道:「好呀!我有母親留的紅衛,再多個中諸葛的趙姐姐,我可威風了!」
……
趙清漪沒有想到自己運氣不錯,心想有這樣的靠山,沈俊怎麼說也不敢了。雖說不知朝中之事,但見太子絕不是酒草包,顯然他的態度可以看出和英親王府關係不錯。那雖難場,但當個謀士還是能得到的。不為自保,才不和他們講那麼多呢。
翌日,明霞郡主前來送行,並帶了兩個東宮侍衛,明霞郡主轉贈了徐晟給的五百兩銀票,趙清漪也收了,這個意思再明白不過了。
乘船南下,不日至臨安,又租了馬車返回白沙鎮。
趙懷方見到趙清漪時吃了一驚,這兩個月,他心一直很好,婿弟子狀元了,他一輩子止步秀才,卻能教導出狀元來,足令他一生揚眉吐氣。
趙懷方卻聽兒陳述了沈俊攀附另娶的事實,及已和離的事,不痛心疾首,差點吐。
但是他聽的和離過程跌宕起伏,又大快人心,趙懷方又平靜下來。
「所以,你和離是你堅持的?還是皇家郡主和開封府尹幫了你?」
「對,不和離,我必死,還要全那畜牲個有有義的名聲。左右是個死,我才打算拚命,幸有郡主憐惜相助。但兒唯恐沈俊和王尚書對父親不利,才趕回來告知,並請父親、母親和大哥一家去京城。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我想辦法買個院子一家人住,我也能尋了一個謀生的營生,將來授予大哥,我們一家便可在京安居。」
趙懷方道:「那吏部尚書豈是好相與的,在京我們如何能安居?」
趙清漪道:「我已傍上英親王府,只要我們謹持本份,王尚書也不能任意欺凌。英親王就是郡主的父親,王爺是當今聖上的胞弟,太子殿下與郡主也是極好的。」
趙懷方一陣激,卻還是不信,因為太沒道理了,趙清漪這才將原因簡要道來,趙懷方本不相信兒,兒雖讀過書,那裡能得皇家看重當門客了。但是當趙清漪來東宮侍衛出示令牌時,不得不信,但想出嫁已十年,在旁談心,他有所不了解也是有可能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何況十年?
趙懷方一介秀才,到底也有見識一下皇家的心,也是怕留在家鄉真被報復。是以召了兒子一家和妻子,告知他的決定,一家進京。
趙清波靈不足,倒是聽話,而其妻也是想去京城看看,聽說有謀生之道,一個兒媳也不來當出頭鳥了。
於是一家安排趙李氏的娘家管理趙家的百來畝地,每年租銀就好,而祖屋房子也由其娘家看守。也防將來還鄉之用。
趁趙家安排這些事時,趙清漪回了一趟李家莊,見到了沈大良一家,也說了和離之事,又提及沈俊在京瞞著新娶之婦家世如何顯赫,包括未婚先孕都說了。就當著沈家三個媳婦的面。
也頗為不舍從前和大房的誼,但是今後也不是沈家媳了,大房一家聽過後不勝唏噓。這再會讀書,卻是忘恩負義,奈何呀。
方氏更有底氣和三個媳婦說話了,對自己的兒子在兒媳面前自信起來。
趙清漪不以和離為恥,所以越多人知道,就越安全。相信這樣的八卦很難有婦人守住。
趙清漪再以和離書為證,到縣衙重新辦理戶籍,有太子東宮侍衛的令牌,依律給沈智雲辦了戶籍,因為戶是無父無夫無子才能辦。
趙清漪將沈智雲改名為趙純,字雅厚,意為純正雅厚。順便給那小丫鬟碧草收為義,賜名趙悅,碧草激涕淋。
半個月,趙家就辦完了一切事務了,準備進京。這個時候,趙清漪還是意外地看到了沈忠的影,還帶著兩個生面孔。
趙清漪心想:沈俊一定不甘心,這時派沈忠來江南,是真有意手?
趙清漪不有些擔心,要是路上下毒手,到時沒證據,也是拿沈俊和王尚書沒有辦法。
沈忠是沈俊派來打聽老家的消息的,原是要製造一點趙清漪這十年來在家鄉有些個男出/軌/不貞什麼的。那麼就可以降低他另娶之事的道德指責了,家中妻子不賢不貞,丈夫氣憤之下另娶很正常。
他在京為,名聲很重要。但也是不容易瞎編的,要些準備,徐徐圖之。
趙清楚暗暗跟蹤沈忠一夥,看他們到底在幹什麼,因此返京之事緩了一緩。
沈忠去沈大良家這個意思,以重利時,沈大良家開始時猶豫了,他們很清楚,趙清漪本就沒有/夫或不孝不賢。這些事還是違背良心的。
可是錢實在太多了,他們不得不違背良心,於是他們在村裡傳趙清漪勾三搭四的消息。也約定將來時機進京去所謂揭發。
另一邊,東宮侍衛李濟年和曹靖不催促,因為徐晟對極為看重,希早日安然進京。
待到八月初,趙清漪才帶著一家北上。
到八月底時,一路風波的趙家人才抵達東京,東京城經過幾代積累,其實目前的人口已超兩百萬,而從前的城城牆已如虛設,城市早已擴散至四周,往來商埠繁華,絕非鄉下小鎮可比。
趙懷方激的淚流滿面,他還是年時來父親來過一次東京,那也是他父親唯二一次來東京。趙懷方知道自己是個小秀才,當無,若是流落東京蠅蠅茍茍定也是一個窮酸秀才罷了,不若和父親一樣安定在鄉下,好歹過得小康。
明霞郡主出面,帶他們到了一所離英親王府大約兩三里路的素雅宅院,佔地與宦人府邸相比不大,統共不過四百來坪,但是絕對不是東京平民住得起的。屋子共有三個小院,並且是兩層或三層的建築。早在北宋就有能力建築多層建築了,只是不像現代那麼誇張,這也使得城市能容納更多的人口。
明霞郡主帶著趙清漪介紹屋子,以的份雖然有禮貌,卻也沒有太將的家人放在心上。
「都是臨時準備的,下人是我母妃莊子里挑來的一戶人家共有六口人,再買了四個丫頭,也就調/教了一個多月。簡陋之,趙姐姐別見怪。」
趙清漪知道以現在來說,這是很不錯了,自己還沒有真正為「主公」創造價值呢。只有用實力,「主/公」才會覺得封郎居胥都使得。
「郡主如此說,真是折剎我了,我們一大家子,都仰仗著郡主呢!」
明霞笑道:「不必如此見外,不過有件事,我倒要和你說一說。」
這兩個月,沈俊和王薇都極力在做洗白之事,但施粥贈葯,修路鋪橋,又有有心人在百姓中作托,一來二去,名聲就好了。流傳於百姓間的沈俊忘恩負義另娶之事,也就到很多質疑,而也有不人在東京刻意抹黑沈俊原配婦德,諒他是不得已。
趙清漪朗朗一笑,說:「多謝郡主相告,不過,我早也料是如此。」
明霞郡主笑道:「姐姐還是小心些好。你們還要安頓,我也不多相擾,改日再與姐姐聚聚。」
李濟年也道:「趙娘子,我等也要回去復命了。」
趙家一家子恭送郡主出府,直到看上轎后離去,才回院子。
嫂子趙王氏興地說:「那是郡主娘娘呀,跟個仙似的。與我們小姑子這般好呢,真是天大的福氣呀!」
趙懷方和趙李氏也是抑不住激心,還是趙清漪岔開話題,帶了大家進屋。再有下人來拜見,由李升一家領頭,這是李王妃莊子里來的佃戶,趙清漪不滿意。因為李王妃要是真送面下人來,以他們一家的來歷不是奴大欺主嗎?可見李王妃深諳其中的道理。
趙清漪賞了他們一點見面禮,謝恩后先安頓再說。
趙清漪將中間最大的院子給兩老住,自己與兒子、義住在東院,而大哥一家老小則居西院。今後院管家之事先給嫂子,趙李氏到底是快五十歲的人了。
※※※※※※※※※※※※※※※※※※※※
趙清漪傍上太子,但是古代社會,不可能無憑無據,聽人一面之詞,就罷了一個狀元的,背後還有王家。因為這是明晃晃的重子而輕視天下讀書人和朝廷重臣了。
這是一個矛盾,趙清漪自救和離功,沈俊就等於沒有犯殺人罪,沒有犯殺人罪就不能定罪,沒有犯罪,就無所謂報復,這是因果邏輯關係。
現在只有比他更強,更有勢力,的委屈源在於夫妻、民關係地位的不對等。現在只有暗中給他下點手,讓他敗名裂,自取滅亡。
作者卻也不會輕易寫主為了「沒有發生的事」而殺人放火,不會讓失去人的生活。
。
李王妃道:「你倒是剛烈子,可你這麼做,得罪的人就多了。」
「是以草民正打算趕回家鄉,通知父母,總要思考一個保命方法。」
明霞郡主奇道:「對方有權有勢,你有何保命之法?」
趙清漪道:「遷居到東京來,明正大以被沈俊欺辱的前恩師份生活,謀克謀。」
李王妃道:「但你們何以謀生呢?」
趙清漪回道:「便不種地,我也有謀生之技,先接了他們進京再說,沈俊若再敢傷天害理,我拼了一條命告狀。」
李王妃不好笑,但想大約也不是玩笑的,又有幾分敬佩。
「不過此次虧你們去見的是開封府范大人,若是其它員,只怕又難說了。」
「草民也聽說了范大人是個好。但原想以命為代價促使范大人為我洗冤,沒有想到有郡主出面,我能保全命。郡主對我恩同再造,草民定當結草銜環。」以命為代價是虛言,原是想在以妻告夫之後,在收押時逃跑的。
李王妃哈哈大笑:「趙娘子不必如此,這本是你結下的善緣……」
明霞郡主笑道:「趙大姐,你在進京路上救過一個人,是不是?」
明霞郡主笑著將事原委說了,趙清漪訝然,想起徐昀,不過當時他稱姓李。
一路上他們私下流卻是不多的,只不過路上諸事都是打理的。他傷換洗服也是洗的,吃食是料理的,而傷葯也是準備的和換的,有兩天服的葯是在客店煎的卻讓大郎給他送去。
那個徐昀還有這樣顯赫的份?
趙清漪聽后道:「草民倒是眼拙,不知世子爺的份,只怕多有失禮之。」
李王妃道:「只是這不知才是難得。」
趙清漪道:「不瞞王妃郡主,當時我們也收了世子爺一個斑指,草民當真無地自容。」
明霞郡主笑道:「那你將斑指還來。」
趙清漪不乾乾一笑,沒有回答,沈智雲想說,趙清漪拉了拉他,搖了搖頭。
李王妃邀請去後花園一游,因是覺得個剛烈,頗肖自己,再有救子之命的前因在,李王妃卻也甚是禮遇。
在這寸土寸金的東京,英親王府後花園也有三十四畝地,十畝荷塘此時景緻正好,李王妃和明霞郡主帶了們母子到了賞心亭中。
賜座飲茶,因李王妃相問,趙清漪也不說起南方風,原主最悉的還是四季農事和租子,李王妃倒也聽得津津有味。
李王妃年輕時本也不是在後宅的,那活的比明霞郡主還驕傲,帶著一隊紅衛在邊疆重鎮直來直去。李王妃還能問民生的關鍵之,不知不覺趙清漪想到前世的前世作為國學教授,研究北宋文學,還研究王安石,不得了解他的生平和赫赫有名的王安石變法。
其中也有與農人息息相關的,說起民間借貸之事,不點及王安石的青苗法的目標的偉大正和作上被員曲解上下其手的弊端。
想起自己在穿越前偶爾也看過一部穿越小說《新宋》,談起主角的外包業務的改良青苗法。
「這樣作比之原青苗法倒是減了幾點缺陷,但仍有一個大缺陷。前朝在財政上就有極大的弊端,無法形數目上的財政,缺乏這方面的人才,空有兵書十冊,無一戰之將,也不過空中閣樓。一個朝廷就像一個大家庭,如我持沈家,我需計算我地上有多產出,家中每一口人每天要吃多,冬季夏季有所不同,而孩子們隨著年歲的增長食量也有所不同。是以要對每年的開支做好預算,並且我還得計算我一年要干多活,我才不至於讓家中有人死。詩書之雅,人之所好,但是庶務卻是一個家的本。一個小家尚且如此,社稷之重,可見一斑。王安石變法需用繡花的細,他卻用打鐵的力道,豈能不敗?」這些本就是歷朝歷代的弊病,不是北宋一朝。
李王妃訝然,道:「這些是沈狀元教你的嗎?」
趙清漪道:「他素來瞧不上我,如何會教我?但家父、祖父、曾祖父是秀才或舉人,三代積累,家中藏書頗多,我看過一些史書。持家十年,干農活時也是累著時,想想這些事,打發時間。」
明霞嘆道:「原來趙姐姐不但言詞敏銳,字寫得好,還通讀史書,我是真的佩服。」
趙清漪笑道:「說來漸愧,趙某有意賣弄,只因我南下接來父兄,我雖有拚命之心,但也怕惡人防不勝防。草民倒起攀附之心,以圖自保……」人家穿越男主以改良青苗法引起滿朝的驚艷,這改良的改良更優於穿越男主,在這個時代怎麼也不平凡吧。
明霞哈哈大笑,說:「趙姐姐,這話你怎麼直說出來?」
趙清漪道:「草民有此心已無地自容,對郡主這樣明磊落、俠義之心的子,草民扭作態,卻是辱沒了你。」
明霞郡主甚是高興,這輩子想攀附的人不知凡幾,但是多有醜態,偏這位君子坦。
忽聽一聲朗笑,說:「聽趙娘子一席話,令孤塞頓開呀!」
卻見兩個俊的青年男子,一穿白袍,一穿紫袍過來,一個氣度高華、溫文爾雅,一個冷俊剛毅,材修長。
趙清漪均是不識,但是對上那紫袍男子的眼睛就認了出來,知他就是當時易了容的徐昀。
「太子哥哥!哥哥!」明霞郡主上前挽住徐昀的手臂,問道:「哥哥不是還在休養嗎?怎麼過來了?」
趙清漪聽到還有太子,雖然這在古代是撲街率極高的職業,但是對於現在的來說是個了不得的大人。
「草民參見太子殿下,參見世子爺!」
「平吧。」太子徐晟提起袍角進了亭子,李王妃也站了起來,徐晟笑道:「嬸子就不必多禮了,孤原是聽說昀弟傷才過來看看,沒有想到遇上這樣的趣事。」
徐晟看看趙清漪道:「這位娘子面生得很,孤今日聽你一席話甚有,不知如何稱呼。」
趙清漪揖手道:「草民姓趙,名清漪,草字子凈,兩浙衢州府人士。」
徐晟笑道:「趙娘子倒也有趣。」自稱草民,而不是民婦,還有字。
趙清漪微微一笑,未多語,李王妃見雖仍以男子之禮回太子,但是不卑不,無急切攀附之心,不也覺氣度不俗。
徐晟素來有仁德之名,今日在叔父府上,也無架子,卻問:「孤聽你點評前朝變法之事,倒是通讀史書。」
趙清漪笑道:「草民在王妃、郡主面前狂浪,倒教殿下見笑。」
徐晟笑道:「你當真是自己對前朝之事有些看法?」
趙清漪道:「草民瞎想,對與不對,卻是兩說。」
徐晟說:「孤聽你對前宋青苗法還有未盡之語,孤願聞其詳,不知趙娘子可願賜教?」
趙清漪道:「草民不敢。不過些鄉里人的想法,太子殿下當個笑話聽,也是草民的榮幸。」
徐晟靜待下文,趙清漪也不客氣,為了生存和任務。
「方才談及青苗法,與草民談及的改良青苗法。但這改良青草法初推行應有些效,弊端卻也不。首先,因為朝廷只是監督方,執行員毫無政績力,那麼只怕他們會推諉,員養怠政習。一方面,中下等戶有借貸的需求,一方面民間剩餘資本有求息的機,因此在地方上資本未必願意介青苗貸的業務,畢竟利息較低且借款人的風險程度較為令人不安。於是,在地方是很難徹底執行,所以這種改良青苗法很難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推廣。」
徐晟資聰穎,雖然聽到如「資本」這樣的詞有些生僻,但是漢文的魅力就是文會義,他也基本猜對。
徐晟道:「聽你之言卻有幾分道理。可是民間高利貸卻是無法查的。」
趙清漪笑道:「殿下也是真知卓見。」
徐晟道:「要借錢的自然是有急用的窮人,真的查了,窮人連緩口氣的機會都沒有。青黃不接時沒有錢,恐要誤農時。」徐晟年時就學習政務,還看過前朝史集,看得出來當司馬廢除了所有新法之後,前朝朝廷很快重新進困境,憂外患下亡國。
趙清漪道「不錯。但是窮人資產很,還款能力低下,信用極低,不是他們不還錢,而沒有錢的話殺了他們也沒用,自然就會拖欠。因此貸出者的錢就會斷流,一斷流,錢莊無法經營,全是呆賬爛賬,錢莊都倒閉了,朝廷的變法就胎死腹中。這還是有良心的錢莊。但是實際作中應該另一種況為多。」
「什麼況?」
「在一鄉一里,貸出者通常居於優勢地位,在青黃不接時,貧窮的借貸人面臨生存危機,不得不接不平等的利息。更有甚者,貸出人在借貸發生之前其實已經看好借貸人的某些資產多數為田地,貸出人利用各種優勢,權勢、關係、功名和金錢,通過高利貸的方式謀取該資產。但朝廷要止借貸卻是讓窮人直接過不下去了。」總之是借貸雙方都有問題。
「那麼朝廷應該管理這方面的事嗎?」
「對,但是朝廷用什麼樣的法條管呢?」
「孤願聞其詳。」
「首先,規定合理的利息率上限。
其次,借貸發生時,必須有朝廷相關衙門出帶有唯一編號的貸款文書。最好一式四分,借、貸各執一份,而地方和戶部最好也要各執一份。若是沒有朝廷的貸款文書,發生逾期不還的況時,貸方想奪地補償無法得到朝廷的地契。在這種況下,由政府出格式化的借貸文書,連文書費多,不可超過多,甚至,員加派費用可上訪匿名告發的權益都印在上面,起到一定程度扼制腐/敗的作用。統一格式,也可防止地方劣紳欺騙文化素質低下的農民。
再次,青苗貸的借貸人,可令其不得離開本鄉本土,否則可論罪,在這樣的借貸條件下,青苗借貸人的年利率上限可適當降低。但行商、海商借貸則另外規定。
最後,朝廷在公證借貸關係時,同時收取相當於借貸額「廿稅一」以下的契稅,這是在農民的承範圍之的。但於此同時,取消朝廷收取的青苗錢管理費,統一納契稅中。如此,朝廷反而可從大量的借貸活中厘稅,其收益決不會低於青苗錢管理費。取消青苗錢管理費,則實際上減了青苗錢借貸人的經濟負擔,而對於大額的商業信貸,由於存在單筆稅額上限,也不會形嚴重的負擔。
如此改變的目的在於,一方面限制借貸雙方的惡,而讓雙方都得好;一方面,可擴大朝廷稅收來源;對於社稷來說,限制了災荒年或高利貸毒瘤可能形的土地兼并,減流民的可能,一定程度上保障朝廷課稅的土地數量,也減大夏丁口為豪族奴。」
趙清漪心想:在現實世界看穿越小說《新宋》時,男主的改良青苗法優越於王安石的青苗法,這個穿越男主基礎上的進一步改良,推行開來也優於穿越男主的方法。《新宋》中男主因此法石破天驚、大書特書,被朝臣引為治世奇才。後來雖也有弊端,但是任何一項政策都不會是完的,只有現實條件下最合適的。
趙清漪此時可不想出將相,但是沈俊偏偏是當的,在古代,拖家帶口的還有任務,獨自去浪跡江湖絕對是下策,只好博眼球找靠山了。
徐晟不站了起來,頓了頓,朝趙清漪抱拳,道:「趙娘子高見呀,孤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趙清漪揖手道:「太子殿下懷寬廣,不以草民子之為忤,竟能聽草民淺見。」
徐晟這才醒悟過來,竟是子,但是他心激竟是忘了。因今上龍欠安,又只有一子,太子已經手許多政事。而王朝盛世之下的憂自然已經能夠到了,畢竟本朝立國已近七十載。這是每一個封建王朝度過中期后必然會出現的問題,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王朝逃出這種命運的。而徐晟雖然沒有什麼後世的歷史觀,作為一個從小心教養長大,勤好學,志向遠大的太子,他也明白自己接手江山將會面臨的憂外患,腹有新政之打算,卻因前朝的失敗,也不敢輕言變法。
徐晟頓了頓,問道:「那麼趙娘子怎麼看募役法?」
趙清漪道:「其實其本還是一個錢字,如果朝廷有足夠的錢,雇傭勞役,也不需要另外徵收免役錢。」
徐晟問道:「那朝廷如何更有錢。」
趙清漪道:「民富則國富,每個臣民有更多的生存資源,那麼按照同樣的稅率給朝廷的稅自然更多。」
「如何民富。」
「草民說個例子,就以種地、紡紗、織布、打鐵為例……」趙清漪將分工和生產效率的理論以淺顯的方式說出來,並用算證明。
在場之人無不驚駭,這道理不深,卻從無人這樣思考。
「這樣臣民付出更短時間的勞,但生產出更多的東西,而朝廷可以更多的臣民財富為基準課稅。當然,這需要比較久的時間,但這是治本的,如果是要短期應急的,草民倒也有幾個法子。」
「趙娘子請坐,孤願聞其詳。」徐晟原也是聽嬸子堂妹和一個婦人竟然聊起民生和前朝變法,好奇之下才且一聽,原是並不看重子,但那見解卻實在是犀利獨到,便是他邊的近臣也沒有這樣的認知,他有一番志向,自然被吸引。此時更收起了輕視子之心。
趙清漪謝了坐下,道:「草民時曾見一老人,得他贈一本士大夫可視之為奇//技巧之書,因家父是個秀才,這種書草民是不改告知他的。但是草民長大后,卻覺也許可行,不過手中無人無錢,又是背負夫家、被婆母嚴加管制的子才難以實現……」
趙清漪舉了個例子,以製造磷的工序為例,這個在古代還是可行的,再以自己曾經是農婦為由說明磷的作用。
「若有田者出錢向朝廷買這種料,朝廷就多出收,每畝田產出提升,朝廷也能多出稅來。但是行不行,做了才知道,也要時間。」
「那農田水利法呢?」
「草民讀書時曾經讀到前宋時有冗兵之憂,不知本朝如何?」
「你是說讓沉冗之兵去修農田水利?」
趙清漪也拿出諸葛亮隆中對的態度來,有機會就把握才是真英雄。蘇秦張儀諸葛亮都有一張好,他們行,為何不行?
「其實還在一個錢字。朝廷軍和北防重要,自然不能,但是水患農田多的南方洽沒有這個問題。朝廷冗下的就是這些兵,不裁併不是很需要這些兵,而是恐這些兵源無業之人流民間釀匪禍。若是將其改編為隸屬工部的水利施工隊,原來戶部拔的軍餉改為施工銀,那麼朝廷就節省了開支。而施工銀一半預付,一半撥於地方,等工程完後,地方看到按要求完的水利工事時才付另一半款。兩方相互制衡,以防貪腐和豆腐渣工事。但是這前提也是地方年度水利工事預立項,報於朝廷,朝廷核準立項再合理安排施工隊下去做事。工程出事第一責任人是驗收的地方,一來工部的施工隊不是好欺的,該給的錢不敢不給,二來為了自己的烏紗他得好好監督驗收,且有參本之權,三來施工隊想要收到另一半錢,只有做好自己的水利工事,負責項目的工部員想陞也要看住這個項目。不過還有個前提,施工隊要學習建築和水利,這可以請教地方。其中肯定是有問題的,做了才知道,但我想比原來十之八九貪/之口好些。殿下可以先在一府或一省試驗,總結利弊,揚長避短,再推行兩省,三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革新之事不可之過急。」
徐晟掌嘆道:「妙呀,妙!富國之法,趙娘子皆有獨到的見解,不知這強兵之法……」
趙清漪道:「草民倒也些淺見,不過說來話長……」說了這麼多,口呀。
明霞郡主卻遞了杯茶給,趙清漪忙起謝了,再優雅座。
「軍事問題,可以分為人才的問題、錢的問題、組織架構的問題、貪腐的問題、將士積極的問題、戰法的問題。首先拋開錢,說一說人,什麼樣的人朝廷,或者說聖上用的有信心和安心呢?一、肯定要有軍事才能;二、就是最大可能的忠於聖上。什麼人最大可能的忠於聖上?一、知遇之恩;二、真正的天子門生;三、利益同盟。這又涉及軍事人才取士的問題……」
趙清漪講得自己都頭暈眼花,講了兩個時辰了,好累,他們還在聽,沒有打斷的意思。從帝王帑撥款設立皇家軍事學院,詔告向天下招生;到軍事總參制度,思想建設;講到晉陞制度。還有所知的一些實用陣法還沒有講完,明霞郡主忽然忍不住想出恭,一看太都西斜了,忘了吃午飯,趙清漪肚子再一聲。
徐晟看看太,嘆道:「都申時了。」
趙清漪起道:「時候不早了,草民也該告辭了。」
徐晟可以打包票,他一生從未有在實務上有如此深之人,實在是驚世之才,儘管是個子。若不是個子,若仕,他必要重用。
徐晟再問的居所,一聽是客棧,驚道:「趙娘子竟無落腳之嗎?不知尊夫在何?」
趙清漪淡淡一笑:「草民前夫乃是今科狀元,草民剛與他和離,這就攜兒回鄉去,不想回鄉之前有緣能拜見殿下。」
「什麼?」
和離之事不過發生在三天前,而徐晟平日理政務,或見臣子,也不會談這種八卦,而太子妃有孕沒有天天進宮請安,也是一時半會兒還沒有聽說過。
李王妃卻及力挽留趙清漪用膳,趙清漪看看兒子,才道:「恭敬不如從命。謝過王妃。」以的講學,吃一頓飯是很便宜了。
徐晟也留下用膳,對趙清漪極是禮遇,趙清漪雖是鄉婦,倒也落落大方,沈智雲有些失態,到底是十歲兒,況且任何人見到太子的禮遇有這樣的反應也正常。
徐晟雖可惜是子,不能科舉為,卻也開口挽留,趙清漪道:「不瞞殿下,此次和離,草民將沈俊和王尚書得罪了,家父家慈尚還不知,草民實在放心不下。明日要起程返鄉,侍奉二老。」
徐晟為皇太子,倒不好問一個外姓子這些事,心想李王妃定然知道。
徐晟道:「你一孤子千里迢迢南下,何等危險,不如孤派兩個侍衛護送於你。」徐晟想要打聽清楚的底細,再看后招,說話點到為止。
趙清漪微一斟酌,笑道:「殿下盛,草民若是婉拒倒是顯得矯了,那麼草民恭敬不如從命,謝殿下恩典!」
飯後告辭,明霞郡主送他們出門,這時已經親切地著趙姐姐了。
「趙姐姐,明日我也來送你,真捨不得你,你一定要儘快回京來。趙姐姐驚世之才,可笑那王薇好意思稱東京第一才。」
趙清漪笑道:「因為我不是東京人。」
明霞郡主哈哈大笑,拉著的手說:「我就喜歡姐姐的爽快!」
明霞郡主了沈智雲的頭,說:「好孩子,你的敦厚至孝終是有福的,要好好孝順你母親。」
沈智雲的臉紅了,說:「謝謝郡主娘娘,智雲會的。」
三人依依惜別,而趙清漪也攜孩子上了王府備的轎子。
……
徐晟聽說了堂妹的轉述的親所見也不訝然,半晌才道:「趙娘子竟是如此剛子!孤見那沈狀元也是一表人才,人品盡然如此卑劣!」
徐晟卻又轉而嘆道:「但是世上從不缺這沈俊這種人。」
明霞郡主道:「點沈俊當狀元,還不如讓姐姐當狀元呢。雖然我只聽懂了十之二三,卻也覺得好厲害。」
徐昀道:「我當初在船上見教子讀書,無需書冊,信口傳授,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便覺不凡。因知沈狀元新娶之事,只怕不了,才告知妹妹,妹妹幫,也是還了對我的救命之恩了。」
徐晟笑道:「還讓孤見到這樣一位中諸葛。雖是子,若進京,不如招為堂妹的門客,孤也好空時便來聽聽。」
徐晟東宮有不門客,但是他若招一個子去,絕對要起,而這樣剛的子又不可能招來為妾。
明霞郡主笑道:「好呀!我有母親留的紅衛,再多個中諸葛的趙姐姐,我可威風了!」
……
趙清漪沒有想到自己運氣不錯,心想有這樣的靠山,沈俊怎麼說也不敢了。雖說不知朝中之事,但見太子絕不是酒草包,顯然他的態度可以看出和英親王府關係不錯。那雖難場,但當個謀士還是能得到的。不為自保,才不和他們講那麼多呢。
翌日,明霞郡主前來送行,並帶了兩個東宮侍衛,明霞郡主轉贈了徐晟給的五百兩銀票,趙清漪也收了,這個意思再明白不過了。
乘船南下,不日至臨安,又租了馬車返回白沙鎮。
趙懷方見到趙清漪時吃了一驚,這兩個月,他心一直很好,婿弟子狀元了,他一輩子止步秀才,卻能教導出狀元來,足令他一生揚眉吐氣。
趙懷方卻聽兒陳述了沈俊攀附另娶的事實,及已和離的事,不痛心疾首,差點吐。
但是他聽的和離過程跌宕起伏,又大快人心,趙懷方又平靜下來。
「所以,你和離是你堅持的?還是皇家郡主和開封府尹幫了你?」
「對,不和離,我必死,還要全那畜牲個有有義的名聲。左右是個死,我才打算拚命,幸有郡主憐惜相助。但兒唯恐沈俊和王尚書對父親不利,才趕回來告知,並請父親、母親和大哥一家去京城。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我想辦法買個院子一家人住,我也能尋了一個謀生的營生,將來授予大哥,我們一家便可在京安居。」
趙懷方道:「那吏部尚書豈是好相與的,在京我們如何能安居?」
趙清漪道:「我已傍上英親王府,只要我們謹持本份,王尚書也不能任意欺凌。英親王就是郡主的父親,王爺是當今聖上的胞弟,太子殿下與郡主也是極好的。」
趙懷方一陣激,卻還是不信,因為太沒道理了,趙清漪這才將原因簡要道來,趙懷方本不相信兒,兒雖讀過書,那裡能得皇家看重當門客了。但是當趙清漪來東宮侍衛出示令牌時,不得不信,但想出嫁已十年,在旁談心,他有所不了解也是有可能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何況十年?
趙懷方一介秀才,到底也有見識一下皇家的心,也是怕留在家鄉真被報復。是以召了兒子一家和妻子,告知他的決定,一家進京。
趙清波靈不足,倒是聽話,而其妻也是想去京城看看,聽說有謀生之道,一個兒媳也不來當出頭鳥了。
於是一家安排趙李氏的娘家管理趙家的百來畝地,每年租銀就好,而祖屋房子也由其娘家看守。也防將來還鄉之用。
趁趙家安排這些事時,趙清漪回了一趟李家莊,見到了沈大良一家,也說了和離之事,又提及沈俊在京瞞著新娶之婦家世如何顯赫,包括未婚先孕都說了。就當著沈家三個媳婦的面。
也頗為不舍從前和大房的誼,但是今後也不是沈家媳了,大房一家聽過後不勝唏噓。這再會讀書,卻是忘恩負義,奈何呀。
方氏更有底氣和三個媳婦說話了,對自己的兒子在兒媳面前自信起來。
趙清漪不以和離為恥,所以越多人知道,就越安全。相信這樣的八卦很難有婦人守住。
趙清漪再以和離書為證,到縣衙重新辦理戶籍,有太子東宮侍衛的令牌,依律給沈智雲辦了戶籍,因為戶是無父無夫無子才能辦。
趙清漪將沈智雲改名為趙純,字雅厚,意為純正雅厚。順便給那小丫鬟碧草收為義,賜名趙悅,碧草激涕淋。
半個月,趙家就辦完了一切事務了,準備進京。這個時候,趙清漪還是意外地看到了沈忠的影,還帶著兩個生面孔。
趙清漪心想:沈俊一定不甘心,這時派沈忠來江南,是真有意手?
趙清漪不有些擔心,要是路上下毒手,到時沒證據,也是拿沈俊和王尚書沒有辦法。
沈忠是沈俊派來打聽老家的消息的,原是要製造一點趙清漪這十年來在家鄉有些個男出/軌/不貞什麼的。那麼就可以降低他另娶之事的道德指責了,家中妻子不賢不貞,丈夫氣憤之下另娶很正常。
他在京為,名聲很重要。但也是不容易瞎編的,要些準備,徐徐圖之。
趙清楚暗暗跟蹤沈忠一夥,看他們到底在幹什麼,因此返京之事緩了一緩。
沈忠去沈大良家這個意思,以重利時,沈大良家開始時猶豫了,他們很清楚,趙清漪本就沒有/夫或不孝不賢。這些事還是違背良心的。
可是錢實在太多了,他們不得不違背良心,於是他們在村裡傳趙清漪勾三搭四的消息。也約定將來時機進京去所謂揭發。
另一邊,東宮侍衛李濟年和曹靖不催促,因為徐晟對極為看重,希早日安然進京。
待到八月初,趙清漪才帶著一家北上。
到八月底時,一路風波的趙家人才抵達東京,東京城經過幾代積累,其實目前的人口已超兩百萬,而從前的城城牆已如虛設,城市早已擴散至四周,往來商埠繁華,絕非鄉下小鎮可比。
趙懷方激的淚流滿面,他還是年時來父親來過一次東京,那也是他父親唯二一次來東京。趙懷方知道自己是個小秀才,當無,若是流落東京蠅蠅茍茍定也是一個窮酸秀才罷了,不若和父親一樣安定在鄉下,好歹過得小康。
明霞郡主出面,帶他們到了一所離英親王府大約兩三里路的素雅宅院,佔地與宦人府邸相比不大,統共不過四百來坪,但是絕對不是東京平民住得起的。屋子共有三個小院,並且是兩層或三層的建築。早在北宋就有能力建築多層建築了,只是不像現代那麼誇張,這也使得城市能容納更多的人口。
明霞郡主帶著趙清漪介紹屋子,以的份雖然有禮貌,卻也沒有太將的家人放在心上。
「都是臨時準備的,下人是我母妃莊子里挑來的一戶人家共有六口人,再買了四個丫頭,也就調/教了一個多月。簡陋之,趙姐姐別見怪。」
趙清漪知道以現在來說,這是很不錯了,自己還沒有真正為「主公」創造價值呢。只有用實力,「主/公」才會覺得封郎居胥都使得。
「郡主如此說,真是折剎我了,我們一大家子,都仰仗著郡主呢!」
明霞笑道:「不必如此見外,不過有件事,我倒要和你說一說。」
這兩個月,沈俊和王薇都極力在做洗白之事,但施粥贈葯,修路鋪橋,又有有心人在百姓中作托,一來二去,名聲就好了。流傳於百姓間的沈俊忘恩負義另娶之事,也就到很多質疑,而也有不人在東京刻意抹黑沈俊原配婦德,諒他是不得已。
趙清漪朗朗一笑,說:「多謝郡主相告,不過,我早也料是如此。」
明霞郡主笑道:「姐姐還是小心些好。你們還要安頓,我也不多相擾,改日再與姐姐聚聚。」
李濟年也道:「趙娘子,我等也要回去復命了。」
趙家一家子恭送郡主出府,直到看上轎后離去,才回院子。
嫂子趙王氏興地說:「那是郡主娘娘呀,跟個仙似的。與我們小姑子這般好呢,真是天大的福氣呀!」
趙懷方和趙李氏也是抑不住激心,還是趙清漪岔開話題,帶了大家進屋。再有下人來拜見,由李升一家領頭,這是李王妃莊子里來的佃戶,趙清漪不滿意。因為李王妃要是真送面下人來,以他們一家的來歷不是奴大欺主嗎?可見李王妃深諳其中的道理。
趙清漪賞了他們一點見面禮,謝恩后先安頓再說。
趙清漪將中間最大的院子給兩老住,自己與兒子、義住在東院,而大哥一家老小則居西院。今後院管家之事先給嫂子,趙李氏到底是快五十歲的人了。
※※※※※※※※※※※※※※※※※※※※
趙清漪傍上太子,但是古代社會,不可能無憑無據,聽人一面之詞,就罷了一個狀元的,背後還有王家。因為這是明晃晃的重子而輕視天下讀書人和朝廷重臣了。
這是一個矛盾,趙清漪自救和離功,沈俊就等於沒有犯殺人罪,沒有犯殺人罪就不能定罪,沒有犯罪,就無所謂報復,這是因果邏輯關係。
現在只有比他更強,更有勢力,的委屈源在於夫妻、民關係地位的不對等。現在只有暗中給他下點手,讓他敗名裂,自取滅亡。
作者卻也不會輕易寫主為了「沒有發生的事」而殺人放火,不會讓失去人的生活。
。